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题

高中物理追击相遇的几种情况?

时间:2023-11-11 来源:otovc.com

一、高中物理追击相遇的几种情况?

(1)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运动)

(2)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匀速运动)

二、高考物理考追击相遇问题的题吗?

有关追击、相遇问题中速度相等是两个物体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

1、当减速追匀速避碰问题中,随减速物体的速度减小,两物体间的距离减小,当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小,以后两物体间的距离将增大。

2、当加速追匀速追击问题中,随加速物体的速度增大,两物体间的距离增大,当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以后两物体间的距离将减小。

三、物理有关追击相遇问题的方法,例如什么时候距离最大?

有关追击、相遇问题中速度相等是两个物体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

1、当减速追匀速避碰问题中,随减速物体的速度减小,两物体间的距离减小,当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小,以后两物体间的距离将增大。2、当加速追匀速追击问题中,随加速物体的速度增大,两物体间的距离增大,当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以后两物体间的距离将减小。

四、物理追及相遇问题解题技巧?

包括确定追赶时间、设立变量、列方程求解等。物理追及问题是物理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如两车互相追赶时相遇的位置和时间,通常需要通过一定的解题技巧来求解。首先需要确定追赶时间,设立追者和被追者的变量,然后列出方程求解相遇的时间和距离等参数。在解决物理追及问题时,需要注意问题中所涉及的运动情况,如速度、时间、距离等参数,同时还需要适当运用数学知识,如代数、三角函数等,来求解问题。此外,实际问题中还可能会出现多种运动情况的组合,需要注意分类讨论和综合计算。

五、高一物理模型及解题方法?

在高一物理中,模型和解题方法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工具。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物理模型和解题方法:

1. 力的模型:力是物体运动和变形的原因,常用的力的模型有万有引力模型、弹簧模型、摩擦力模型等。在解题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力的模型来分析力的作用和影响。

2. 运动的模型:运动是物理中研究的重要对象,常用的运动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在解题时,可以将物体的运动过程抽象为适当的运动模型,利用相关的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3. 能量的模型:能量是物理中的重要概念,常用的能量模型有动能模型、势能模型、机械能守恒模型等。在解题时,可以利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将问题抽象为能量的模型,应用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4. 电路的模型:电路是物理中研究电流和电压的重要对象,常用的电路模型有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阻模型、电容模型等。在解题时,可以将电路抽象为适当的电路模型,根据电路定律和电路特性进行计算和分析。

在解题时,可以遵循以下的解题方法:

1.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2. 分析问题,确定问题的关键要素和所涉及的物理概念。

3. 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将问题抽象为一个或多个物理模型。

4. 运用物理原理和公式,进行计算和推导。

5. 检查计算结果,合理性和符合物理规律。

6. 回答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并附上相关的单位和解释。

通过熟练掌握物理模型和解题方法,加强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多做物理习题和实验,培养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物理学习的水平。

六、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中,追及相遇问题是比较常见的问题类型。追及相遇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类:(1)同向运动的问题;(2)反向运动的问题。

下面以两种情况分别讲解解题方法:

(1)同向运动的问题

同向运动的问题中,两个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同。本类问题通常采用“相对速度法”求解。

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参考系,设A、B两个物体的初始位置分别为0和L(或其他初始距离),速度分别为v1、v2。

2. 设两个物体在t时刻相遇,设他们相对速度为v,则有:

   v = v1 - v2

3. 由于相遇时距离为0,所以可得:

   L + vt = 0

4. 解出v、t即可。(如果需要求两物体行驶的路程,则将时间代入回原式即可。)

(2)反向运动的问题

反向运动的问题中,两个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反。本类问题通常采用“相遇时行驶路程相等法”求解。

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参考系并标明正、负方向,设A、B两个物体的初始位置分别为x1和x2,速度分别为v1、v2。

2. 假设它们在t时刻相遇,此时它们走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即有:

   x1 + v1t = x2 - v2t

3. 解出t后,代入其中一个式子可得任意物体行驶的距离。(因为相对运动速度一定,路程相等公式两边结果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误差,尤其是需要区分数值上的正负号。而在确定参考系时,还需考虑问题场景与物理常识结合,如取地面作为参考系,以及确定正方向时应考虑到物体的运动方向等。

七、追及和相遇问题高中物理为什么会相遇两次?

1追及和相遇问题 当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由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化,两物体间距会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这时就会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 2追及问题的两类情况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高中物理追击和相遇问题

八、高一物理16个公式及推导步骤?

基本公式:v=v0+at,s=v0t+at^2/2

推导出的公式:s=v平均*t=(v0+v)*t/2

v^2-v0^2=2as

注:以上的v均代表末速度,v0代表初速度

1s内,2s内,3s内...位移之比为1:4:9:...:n^2

第1s内,第2s内,第3s内...位移之比为1:3:5:9:...:(2n-1)

1m内,2米内,3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2:√3√:...:√n

第1m内,第2m内,第3m内时间之比为1:√2-1:√3-√2:...:√n-√(n-1)

相同时间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1:2:3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有用推论Vt^2-Vo^2=2as

2、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3、末速度Vt=Vo+at

4、位移s=V平t=Vot+at^2/2=Vt/2t

5、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6、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7、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扩展资料

加速度的不一定

1、物体具有加速度,但不一定做加速运动

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加速运动;如果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减速运动。可见,物体具有加速度,但不一定做加速运动。

2、物体的速度方向改变,但加速度的方向不一定改变

加速度的方向决定于合外力的方向。物体的合外力方向不变,则加速度方向就不变。如做平抛运动的物体,虽然速度方向不断变化,但由于只受重力作用,所以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始终竖直向下。

3、物体的速度大,但加速度不一定大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物体速度大但速度变化不一定快。比如,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快速匀速行驶时,虽然速度很大,但速度变化却为零。

匀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有用推论Vt^2-Vo^2=2as

2、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3、末速度Vt=Vo+at

4、位移s=V平t=Vot+at^2/2=Vt/2t

6、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7、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关于Vt^2-Vo^2=2as的解释:

一个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距离S。则末速度的平方减初速度的平方等于距离乘以加速度的2倍。

关于S2-S1=at^2的解释:

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两段连续且相等的时刻内通过的距离分别是S1,S2,则两端距离的差等于at^2

九、高一物理摩擦力难题及答案?

问题

从左至右三个相同的物体A,B和c质量均为m。被两板夹在中间,在两板上分别施加相同大小的水平力F。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试分别分析A,B,C三个物块的受力。

答案:先由整体法,三个物体受重力3mg,竖直向下。由力的平衡知物体系统一定受竖直向上大小为3㎎的力,可见一定是左侧的板对A的静摩擦力及右侧板对B的静摩擦力,由对称性知此两个静摩擦力的大小均为1.5mg,竖直向上。A和B的侧面受板的压力大小为F。至于A和B及B和A之间为系统内力,可不考虑。

再由隔离体法对A受重力mg,左侧板的压力F,和左侧向上的静摩擦力1.5mg,又能知B物体一定存在对A向下的静摩擦力0.5mg。由A和C物体的对称性可知C的受力为重力㎎,板的压力F,板向上的静摩擦力1.5mg,B对C向下的静摩擦力O.5㎎。对B物体受重力㎎及A和c的正压力F,A和C对B向上的静摩擦力。三个物体间水平方向相互作用的压力均为F。

十、龙门专题,高中物理力学2适合高一学生吗?至少我感觉好难?

龙门专题的物理题非常难,如果你的物理成绩比较好,我强烈建议你继续用下去,如果成绩只是中等一般,那我建议就不要用了,这样的情况用了只会白白浪费时间,效果不好,如果是后者,我建议你先把学校里老师发的资料好好弄懂,待有了一定基础和成绩后再用龙门专题提升自己的能力也不迟。

版权所有 ©2021 服装贸易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523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