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物

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指谁?

时间:2024-06-16 来源:otovc.com

一、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指谁?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匡衡。

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名臣,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二、凿壁偷光,打一三国里的历史人物?

凿壁偷光讲的是西汉文学家,政治家匡衡的故事。匡衡,字稚圭,东海人士,西汉经学家,以说“诗”箸称。公元63年,汉元帝封他为丞相,主张道德教化,礼让仁义。

三国时期为公元220年至280年,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

从从时间上来看,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不是三国时期的,是西汉时期的。

三、凿壁偷光的注释?

匡衡(1),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2),衡乃穿壁(3)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4)大姓(5)文不识(6),家富多书,衡乃与(7)其佣作(8)而不求

偿(9)。主人怪(10),问衡,衡曰:“愿(4)得主人书

遍(1)读之。”主人感叹,资(15)给以书,遂(12)成大

学(13)。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注释

(1)匡衡:西汉经学家。

(2)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与:帮助。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给:资助,供给。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颐,脸颊。(20)挫服:折服。

(21)《诗》:此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四、凿壁偷光的凿?

凿壁偷光凿指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齐国宰相管仲为了研究儒家经典《礼记》,在夜晚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五、凿壁偷光的含义?

凿壁偷光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凿壁偷光”。比喻家贫苦读,凿穿墙壁偷偷地引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形容学习勤奋刻苦。类似的故事还有囊萤积雪、悬梁刺股等。

六、凿壁偷光的古诗?

《凿壁借光》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凿壁借光》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七、凿壁偷光的意思?

意思是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凿壁偷光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近义词有悬梁刺股、穿壁引光、凿壁借光等。生活中,常用凿壁偷光来作褒义词,例如:小李家中从小就生活困难,但他对待学习有着凿壁偷光的认真态度,高考成功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凿壁偷光”典故: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于是他在农忙季节就给富人家里打工,不要工钱,只求别人借书给他看。

他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时,才有时间看书。常常一本书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他心想:白天我在地里干活,没有时间看书,我应该多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点灯的油。这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诵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墙壁上有亮光。他起床查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灯光从裂缝透了过来。匡衡想了想,招来一把小刀,把裂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过来的灯光看书。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了西汉时期著名的大学者。

后来延伸出了成语凿壁偷光,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八、凿壁偷光的道理?

道理:天道酬勤,勤奋终有回报。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学习环境再艰苦,也不要半途而废,要开动脑筋来解决问题,通过刻苦勤学去解决困难,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凿壁偷光的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九、凿壁偷光古文?

《凿壁偷光》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 匡衡:西汉经学家。

2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 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 与:帮助。

8 佣作:被雇佣劳作。

十、凿壁偷光剧本?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版权所有 ©2021 服装贸易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523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