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手抄报资料有哪些?
一、中国航天手抄报资料有哪些?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十四圈,历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三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七十六圈,历时四天十九小时三十三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7号发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二、天宫课堂的手抄报内容怎么写?
比如天宫课堂的授课意义,天宫课堂的授课方式,还有天宫课堂的授课内容
一、天宫课堂的授课意义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二、天宫课堂的授课方式
“天宫课堂”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央视新闻联合中国科技馆、江苏、湖南、四川、新疆等多地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香港、澳门等地“天宫课堂”分会场,举办特色航天主题活动。
三、天宫课堂的授课内容
“天宫课堂”第一课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与此同时,神舟十三号乘组也能通过空间站内的液晶屏幕,清楚地看到地面课堂内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还能实时进行“天地对话”。
三、太空授课手抄报内容?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四、科幻手抄报,资料?
【科幻定义】
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简称科幻(sci-fi)。科幻小说自诞生以来,曾有过scientific romance、science fantasy、off-trail story 、different story、impossible story、scientifiction、astounding story等众多名目,而最终被确定为science fiction
【划分方法】
1.“软科幻”与“硬科幻”
把科幻分为“软科幻”与“硬科幻”,是科幻界内部流传最广的一个分类法。而流传得广与划分得合理。
2.“真科幻”和“伪科幻”
还有一些人称,根本不存在什么硬科幻与软科幻,只存在“真科幻”和“伪科幻”。这两个概念不见于正式发表的文字,但在网上交流或者私下聊天时经常被提到。记得有一次,笔者遇到一位作者,问他最近写了什么作品。他的回答是,发表了一篇作品。但是不好意思,是伪科幻。
3.“认知”和“审美”
“可以划分出‘认知’和‘审美’两种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前者的代表人物应当是阿西莫夫,布拉德伯雷、克拉克则是后者的典范。”(严蓬《关于郑文光科幻小说的审美分析》转引自《郑文光70寿辰暨从事文学创作59周年》)这是对“软硬科幻”概念的某种提升。不过,科幻本身,甚至任何叙事类文学作品本身,都是“认知”和“审美”的综合体。将两个不能分开的部分分开是不成立的。
【代表作品】
比如一篇名叫《追赶太阳》的科幻小说。故事的情节是:一个月球考查队发生了事故,失去了能量。惟一幸存的女宇航员要等待地球的救援。但她必须在失去能量的条件下保持宇航服的温度。于是,她便用步行的方法“追赶太阳”,使自己在月球的“一天”内始终保持在阳光下。这里面的线索便是,由于月球重力小于地球,人可以凭借体力在一个月球日内环绕月球一周。阿西莫夫的《血溅音乐钟》讲了一个探案故事。最后破案的线索,是嫌疑人由于刚刚从月球返回,身体无法适应地球的重力。这些都是将创意设置在天文学基础上的例子。
阿西莫夫著名的《奇异的航程》更为典型。这篇作品描写科学家将人缩小到细胞大小,进入人体内游走航行。该作品萌发了一个丰富的科幻题材亚类型,如美国影片《内层空间》,当代中国青年科幻作者周宇坤的《脑界》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个构思完全没有科学上的可能性,从预言的角度也不及医学上“药物制导技术”、“纳米机器人技术”,更接近现实。但这样写显然是极为有趣的。有趣,这个文学上的目的,才是此类题材的出发点。
时至今日,被人们习惯上称为“硬科幻”的科幻作品里,除了极少数是预言类科幻外,绝大部分是创意类科幻。科幻界一直没有把两类作品划分开来。其实,关注一下同一个经典作家的不同作品,会有助于我们弄清这个问题。比如,别利亚耶夫创作的《种海人》,完全反映了当时海洋开发的前景。而其《跃入虚空》,更是在学习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专著后构思的。齐氏自己也写过科幻小说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但影响力不大。所以欣然命笔,为这部长篇写了前言。
而他的《永生粮》、《飞人阿利埃利》,显然和科学前沿无关。而《最后一个大西洋人》更是典型的纯科幻创意。
创意类科幻里富含科学知识,但它与真实世界里的科学研究完全没有关系,而这正是许多科幻迷所不解的。所谓科幻是科学的温床之类的说法,大多是对创意类科幻本质的误解。
【类别】
创意科幻类
象征类科幻
传奇科幻类
反科幻
元科幻
【科幻风格】
语言科幻类
抒情科幻类
幽默科幻类
荒诞科幻类
恐怖类科幻
【中国科幻作家】
刘慈欣现在是中国科幻界的领军人物,作品因宏伟大气、想像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他的科幻小说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
王晋康作品重视人物塑造,背景多选择中国,题材以生物学为主,主旨宏大带有深刻的思辨色彩。
何夕作品思想宏伟奇特,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和文学感染力。
吴岩老师是中国第一个在高等学府里开办科幻选修课的人,星河、杨平、严蓬、杨鹏等众多科幻作者都是从他办的班里走出来的科幻新星。同时他为中国科幻走出国门做出了重大贡献。
韩松是目前中国第三代科幻作者中仅有的文学硕士,他的文章以思想性见长,内涵深刻,震撼心灵。
星河是近几年来在中国科幻文学界崛起的最明亮的一颗星。他的前期作品主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和特色的英雄主义、个性化的语言、精彩的情节为中国科幻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潘海天的文章很像雨后那一道美丽的虹,秀丽而壮美。许多人的文章看过一遍,就再也没有必要看第二篇,而潘海天的每一篇文章你可以看上三四遍,然后再去回味,意境还是很美。
周宇坤当前最具上升势头的年轻科幻作者,98年度银河奖一等奖得主,他是目前为数极少的硬科幻作者之一,缜密的情节描写是周宇坤最擅长的。
杨平,大概是激情的音乐,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文风。精炼的语言、准确的表达,超前的意识都让读者耳目一新。
凌晨是中国目前最好的女科幻作家,文笔优美,感情细腻,以女作者特有的敏锐笔触刻划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人物形像。
赵海虹是紧跟凌晨之后的另一个优秀女科幻作家,文笔流畅,叙事生动,引人入胜,最近开始大量翻译外国科幻作品,给我们带来更多“食粮”。
郑军热衷于写通俗科幻,在他笔下,现实与科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五、天宫一号手抄报内容?
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可以说是我国航天的一大步,这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让我国的国家地位在国际上有所提高,这是中国建立空间站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实现了全面载人航天飞行能力。
天宫一号的任务目的
1、研制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飞船共同完成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2、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航天员空间驻留试验,以及载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
3、进行对地遥感、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及空间技术试验
六、2021国庆航天手抄报内容?
2021年国庆节航天手抄报内容::1,6月17日神舟12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飞船上载有聂海胜,刘伯明,汤洪玻等三名航天员,他们在太空驻留三个月,这是我国航天载人航天入住空间站最长的一次尝试。
2,9月17日神舟12号在太空三个月后顺利返回,这是我国载人航天研究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