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是什么与创新的精神支撑(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逐步发展形成的。科学精神源于近代科学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与实证传统,它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科学精神倡导不懈追求真理的信念和捍卫真理的勇气。科学精神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术自由,用继承与批判的态度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精神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鼓励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尊重已有认识,崇尚理性质疑。科学精神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科学精神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作的研究、陈述、见解和论断进行实证和逻辑的检验。科学精神强调客观验证和逻辑论证相结合的严谨的方法,科学理论必须经受实验、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从结构来看,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
认识论层次
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
社会关系层次
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
价值观层次
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
科学的伦理精神体现在以理性为基础、以创造为中介的各种关系之中,无论理性精神也好,创造精神也好,其最终表现必然在于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伦理精神便是对相互关系的规范和调节。因此,伦理精神是整个科学精神结构的核心所在,科学精神不仅内蕴伦理精神,而且还外在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由混沌到文明,由弱小到健硕,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共同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哪几个方面?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三、论述作为当代大学生怎样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一,注重营造创新学术环境。随着新校区的建设,面对变化了的新形势,大学精神要保持活力,就应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的功能在扩大,办学理念在更新,教学活动在丰富,教学手段在拓展,教育方式也在转变。同时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校园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冲突、整合与交融。
如今的大学校园早已不是象牙之塔,也从来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但大学校园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相比确实保留着更多的单纯,青春灵动之气和对精神的诉求。
“大学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情感表达和信仰追求,从总体上看,与外界仍有较大的差异。大学是思想最活跃、最富创造力的学术殿堂。大学既是容纳思考,思想解放的地方,也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创设、创新开放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等新观念融入大学精神,努力建设浓厚的创新的学术环境,为了对学生进行科技发展史教育,培育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建成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唯一的医学影像技术博物馆,培养出了在上大学期间就获国内领先技术水平成果的大学生。
第二,注重创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大学精神的孕育、提炼、完善和形成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进行的。大学文化建设既凸现在显性层面的硬件建设上,更融于隐性层面的软件建设中,每一项硬件建设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我们本着以有形的景物陶冶无形的精神,以优美的环境营造怡人的氛围。校园环境的建设我们以新校区得天独厚的地貌条件和泰山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和创作背景,以丰富校园文化为基础,以环境育人为目的。
一片绿地的种植,一处花园的设计,一条道路的规划,一道文化景观的构思都与泰山文化紧密结合。
我们先后建成了带有“泰山徽”标志的泰山广场;建成了体现时代精神,象征生命科学DNA大型雕塑和著名的世界医药科技界十大名人雕塑的文化广场;种植了有一百多种中草药的药用植物园;种植了体现南丁格尔精神,象征白衣天使形象的白玉兰园;还种植了使雷锋精神永驻校园的“雷锋林”。每到春季,满园的中草药花卉争相斗艳,一片江南风光。校园环境的每一处设计构思,都蕴含着一定的精神追求,是学校形象和精神的最直观、最实在、最具体的体现,对师生员工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积极营造和培育人文环境。大学精神,不仅需要自然环境孕育,历史传统的熏陶,还需要人文环境的浸润和培植。
理想的人文环境应该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当前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重视科学,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比较普遍。
我们通过组织人文知识讲座,举办泰山文化书画展,泰山百景摄影展,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及各种社团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以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师生的思想境界。
通过人文环境的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已内化为坚实的校园精神,使全体师生切实感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身心愉悦,精神充实,有成就感。
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四、如何践行科学精神?
第一,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营造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仍不容乐观,国民的科学素养偏低,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大科普的宣传力度。报纸、电台、电视台要多开办一些有关科普方面的栏目和节目,使国民了解科技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科技方面的一些最新进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对于广大的农村,可以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等活动,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科学精神得到弘扬。
第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我国现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作相应的变革,使教育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而素质教育中极为关键的一项就是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人文精神作为科学精神的底蕴,使科学真正造福于人类。可以说,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前提和保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三,进行课程改革,增设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非学科性课程。以往的读书人注重于理论的研究,而忽视科学的实验。中国科学教育中这种忽视实验的传统,是导致科学精神未能在最基层的群众中树立、科学精神得不到弘扬的主要原因。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热爱科学的品质是在科学实践中培养的,离开了实践和实验,科学就成了无根之树因此,现代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机会,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学会科学协作的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让学生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