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会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者,又名《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的行书法贴,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书法去质尚研,变古为新;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并蓄,如行云流水,既严谨又潇洒;布局和谐,不疏不密;故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
1、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2、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
24节气是谁发明的?
对于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这个问题,我只能回答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史中的古人们推算出来的,具体到哪一个古人还真不清楚。因为不只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推算的,而是几代人、几十代人一步步推算并完善的。而后又结合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加以改进,最终演变为现如今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推算出来的天文学文化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物候变化、掌握农事节气以及判定闰月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萌芽于夏商时期,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气节当先出现;发展于周末春秋时期,从四气节发展为八气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完善于秦汉时期,由八气节最终完善成为了二十四气节,(与现代的二十四节气很是相像)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且通过长短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及象征意义: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冬去春来,春天开始到来。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天气暖寒交替,北方开始由雪转雨。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天气时寒时暖,惊动冬眠生物。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射与赤道,白天、黑夜接近等长。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逐渐回升,天气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农作物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夏天到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夏天成熟的农作物颗粒开始饱满,但并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谷麦类等有芒农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三伏天,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夏去秋来,秋天开始,多数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到来。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炎热的天气即将结束,天气开始凉爽起来。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太阳直射南移,气温下降,晚上与清晨地面草木上有白色露珠(露水)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阳光再次直射赤道,再次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阳光直射点南移,北方气温下降,天气转冷,露水渗透着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天气更加阴冷,地面上水汽转化为霜。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秋去冬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气温迅速下降,下雨时开始夹杂着雪花(雨夹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北方昼短夜长,北方下雨转换成下雪。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是为冬至。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气温骤降,天气开始寒冷起来。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步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数九严寒阶段。
二十四节气主要适用于我国北方。(如:大雪、小雪南方海南、香港、广东等地基本上是见不到下雪的;还有芒种北方普遍种植小麦与谷类,而南方则少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二十四节气据说最早是我们伟大祖先轩辕黄帝制定的,如果要了解其中的文化推荐当代著名国学家熊春锦教授的讲座书籍内容!
二十四节气文化探秘—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熊春锦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天人合一文化的关键是认知天道的法则、规律、秩序,掌握天德能量之五运六炁(气),春、夏、秋、冬、昼、夜的周期律,以及能量强弱升降变化的规律,自律而顺应天道的法则、规律、秩序,顺天应人于修身治事,治人事天而效法天道的客观规律性,从而实现性和命同步于天地规律法则的改变,达成天人合一能量的圆融协调性改变。
其实,天人合一的奥秘,就蕴藏在与中国人日夜相伴的节气文化之中。只要我们走进节气文化,就能够明白什么是天人合一,明白天人合一的机制、原理、法则、层级、程序,就能了解与掌握如何才能实现天人合一。
人体是个小宇宙,自然界有外天地,那么人体内相对应的也就有内天地。自然界的天地,不仅仅局限于地球这一重天地,还有更大层级上的多重天地关系,欲界物相的普通物质只占4%的比例,它们构成各类形名之地,而其余96%全都属于多重天的范畴,而人体内也是一样,大天地中有小天地。
仅就地球这一重天地而言,节气,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运行到特定位置所对应的时间、空间和信用。在人体内天地中,也存在着这一重对应关系,既具有体内的黄道,也具有与节气同步的内天地阴阳能量升降变化。只是人类由于丢失修身文化久矣,大部分人内天地的“节气”已经不能与外天地的节气合拍,才产生了不能顺四时之度的诸多问题。
若要真正达到生命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同频共率,实现天人合一,则必须研究天地阴阳,掌握内外天地中的节与气。这是一个绕不开的前提。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炁(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炁(气)。其生五,其炁(气)三,数犯此者,则邪炁(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圣悊自古即告诫人们,天德养性,地谷养命。能顺畅获得天德能量的滋养,就不会片面地完全依赖于从食物中摄取营养,天德地炁能直接营养性命,这是生命的根本。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效法天阳地阴能量变化的规律和法则。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臓、十二节,都与天德能量相通。天德能量衍生五德五行能量,阴阳之炁(气)又生二生三,(编者注:五德五行能量,指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能量状态。《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依据五德即仁义礼智信的本质性,根据人的形体、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和特征,用五德的偏盛强弱,将人们的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人体内天地的五德五行,与外天地的五德五行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内天地五德五行能量的充盈与多寡,决定着生命的体质、健康、智慧、运炁(气)和延年益寿的状况。)在数上若把握不住“天执一明三定二”以及“用五”的整体性,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炁(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编者注:“天执一明三定二”,是天道治理的自然法则。自然大道执于德一,用德一能量调控、稳定、转化、平衡阴阳。人类用五德五行规范约束自身,从而符合自然规律,顺应天道自然的变化,是为“用五”。)
人是宇宙的缩影,古代对于人体内在的天地曾经作过很多形象的描述,例如《灵宝毕法·比喻》中就说,“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别求于道,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肾比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五臟中,心为天,肾为地,这是体内的一天一地。这里所言的肾为地,并不是指解剖学定位的肾,而是肾水化炁生发之地,是水土融合之地;而中丹田心场区与阴跷肾炁枢纽区,亦是人体的另一重内天地。
古人发现,在自然界的太阳系中,有七颗星球与地球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的健康活力非常明显地受到它们的影响。这七颗星就是太阳、月亮以及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古称七曜。
七曜与人体的对应,有着整体与局部、大与小的不同关系,与臟腑等有对应关系。
在完整把握七曜星在体内的运用,建立起一元性论证框架的基础上,我们的认知还需要上升到以北极星为核心的能量场。再往上一级,就要上升到银河系进行认知,掌握以银河系核心为中心的能量场对我们的作用和影响。科学研究发现,整个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动,已经实现了由远及近的轨道抬升,正是因为这样才造成了现在许许多多的变化来得非常神速,时间好像也过得特别快了。
人类由于失去了天人合一的修身文化,因而大部分人内天地的黄道上的能量运行不仅弱化,而且还存在着错时乱日的隐患。只有重新进行“人法地、地法天”的修身实践,实现脊柱的得一,才能使内天地的黄道重新与外黄道保持和谐相应,进入一个良好的内部先天变化过程。(编者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见老子《德道经》第69章昆成,代表了人类与自然天地同频共率的四个必经阶段。脊柱的得一,是指人类脊柱有二十四节脊椎,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脊柱的得一,指脊柱所天然具备的两个优美的S型玄曲波型构守中与形正,与外自然天地的能量传输相应。)
摘自熊春锦先生著《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有编辑。
热文推荐: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生命真相!
《老子》被误传了几千年,事关性命!
美国哈佛教授盛赞中国文化,西方到底瞄准了中国文化中的什么内容?
“新高考”第一年,考题就有易经太极,您的孩子怎么办?
上海德慧智国学促进会立足于国学明师熊春锦先生的道德根文化、德慧智教育和道医养生学三大理论方法体系。以“弘扬道德根文化,演绎德慧智人生;倡导社会道德回归,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为践行理念的公益团体。近期线下活动回顾介绍:
免责声明: 本号发布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源自网络的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告诉我们,定将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