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武是谁啊?是不是我们打陂的那个啊!
按:拿《金融的逻辑》PK《货币战争》,会产生两种奇妙的反差。从销售方面讲,尽管《金融的逻辑》一上市,已有不少读者追捧,特别是在机场的销售两者不相上下,但是从总数来看,《金融的逻辑》是难以望《货币战争》项背的。但是,从内容、品质讲,《金融的逻辑》PK《货币战争》,就像是用牛刀杀小鸡,用重炮打蚊子,两者完全不是在一个档次上。
不过,基于《货币战争》谬论百出,且流布无穷,这个PK也就有了正本清源的意义。 一、金融、国债对民主制度真的没有免疫力吗? 按:读过《货币战争》的读者都知道编者在其中揭露了一个“阴谋论”,这个“阴谋论”一口咬定国际银行家们不只是操纵政治、制造战争,更频频制造金融危机。
《货币战争》的编者几乎采用了侦探小说的手法,加上一大堆的野史秘闻,模模糊糊地勾勒出了近二百多年来的金融政治。因此,《货币战争》的作者,看不到金融的对普通人的生活的改善,更看不到金融催生民主、自由的贡献和意义。 宋鸿兵:新生的民主制度对于“国际银行家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权来控制整个国家”这一战略主攻方向的判断和防御出现了重大漏洞。
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建立几乎是全身贯注地防范封建专制势力的威胁,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是,民主制度本身对金钱权力这一新生的、致命的病毒,却没有可靠的免疫力。 陈志武: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因为负债后,一方面政府就得面对债券市场,另一方面就得征税,就得面对纳税人。
或许,负债、债券市场、征税、纳税人,这都是民主宪政的砖瓦。看来,金融不只是能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能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 二、中国金融的开放是“取乱之道”,还是势在必行? 按:陈志武教授认为,中国金融的自由开放刻不容缓,中国要实现创新,并学会抵御金融风险,只能先去尝试。
《货币战争》的编者则认为需要先建立完备的监管机制。中国自古就奉行“中庸之道”,兼听则明。不过正如陈教授所说,关在屋子里是学不会游泳的。如果永远学不会,中国的金融是不是要永远自闭大门呢? 宋鸿兵:金融的开放面临的战略风险远不是金融企业本身那么简单,它涵盖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稍有闪失则后果不堪设想。
金融安全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远比战略核武器更需要严密监督的领域。在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金融安全监管机制之前就贸然全面开放,乃是取乱之道。 陈志武:在美国,金融创新可以说是完全放开的,出了问题再说,没出问题可以完全自由。而中国则是,如果没有政府批准,任何创新都不行。
我们必须知道,监管从本质上是反应性的,是针对已经熟悉的事情而为的,但创新顾名思义是以前没有的,是创造出以前不熟悉的东西,所以,从本质上,创新是不应该监管的,否则逻辑上就有矛盾。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不显著,那么其他行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
中国式的监管,并不能够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打个比方,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让他去学游泳,他当然不用担心被水呛住,但他也学不会游泳,等他下次掉进水里,他就会淹死。 三、次级贷危机是否说明美国人对未来的透支能力已消耗殆尽? 按:关于次贷危机,《货币战争》的编者分析得很详细,很多说法也不能说毫无道理。
但是,《货币战争》的导向是有问题的,宋编者是不能真正认识到发展金融对于深化中国市场的重要意思的。我们且看看陈志武教授的说法。 宋鸿兵:华尔街的金融创新的规律是,赢了银行家拿天文数字的奖金,输了是纳税人和外国人埋单。而无论输赢,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被银行系统反复、循环和高倍抵押的债务所创造出的巨额债务货币及通货膨胀这一必然结果,则悄悄地重新瓜分着全世界人民创造出来的财富。
难怪这个世界的贫富分化会越来越严重,也就难怪这个世界会越来越不和谐。 这就是债务货币驱动下的经济发展的规律:债务创造货币,货币刺激贪婪,贪婪家中债务,债务发生内爆,内爆出发紧缩,紧缩导致衰退! 陈志武:像美国历次金融危机一样,这次危机不会改变美国的经济模式,也没有人要终止金融证券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面对的挑战仍然是一个如何改良的问题,如果说“借债消费”过头了,那是量的问题,属于改良的范畴。
更确切地讲,是如何找到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以减少多环节委托代理关系链所带来的道德风险,使每个环节的交易方都能勤勉负责,保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