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京东、阿里的规模?
早在 2004 年的时候,亚马逊就提出要控股当当,而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俞渝夫妇非常兴奋,却又十分纠结,最终放弃。李国庆夫妇不是想独立经营,而是想可以再做 3、4年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亚马逊。
“2004年我们的销售才1亿元,亚马逊要收购我们,说我们值1.5亿到2亿美金。当时我们两口子在当当占有50%的股份,卖了就能套现5亿人民币。俞渝兴奋地在厨房里来回走,我们很纠结。后来我决定不卖,想着再做三四年以三四亿美金再卖给亚马逊。”
当当网创立的时间是 1999 年,这一年,马云的阿里巴巴也创立了。
马云在阿里巴巴刚创立的时候就确定公司未来的三大愿景。
“阿里巴巴未来要成为服务中国中小企业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
“阿里巴巴在未来要成为市值50亿美金的企业。”
“我们要做一家生存102年的企业。”
当时看来我估摸着没有一个人会相信马云,大家都认为他在吹牛,在不切实际的给员工洗脑。可是到今天,阿里巴巴已经实现了前两个愿景,并且在短期内看来没有任何没落的迹象。
而李国庆一开始的想法就是把公司做大然后卖掉大赚一笔。
我觉得,企业的创始人的格局已经基本决定了这个企业能走多远。
一方面,创始人对于企业的愿景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战略选择。
另一方面,当当不同于京东,天猫,它开的是夫妻店。
也就是说夫妻两人都有决策权力。李国庆和俞渝夫妇在重大决策上经常出现分歧。
就比如这次的当当网被海航收购,双方谈了一年的时间。原因就在于夫妻双方意见不能统一。
“海航的目的是收购当当,之前双方谈了一年的时间,中间一度搁置是因为李国庆夫妇意见不统一,李国庆想让当当独立上市,但是俞渝想卖掉。目前取得实质进展,表明李国庆夫妇已经统一意见,这毕竟是大势所趋,也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很快就有具体结果。 ”
综上,李国庆并没有让公司伟大的愿景,也不掌握对公司绝对的控制权。
这些因素造成了当当的商业战略是偏保守,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只重视中短期利润。
高层决策缓慢,在私有化、多元化等一系列战略和决断上犯了错误。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2014 年,当当被腾讯看上。马化腾希望能入股当当 33% 的股份,并且把好乐买给他们管理。但是李国庆没同意,只愿意给 25% ,也不愿接好乐买。另外,当当还坚持要求腾讯把两年的免费流量写进合同里。
这次腾讯不乐意了,于是找到当当的竞争对手京东,占到京东 15% 的股份,并且让旗下的拍拍网和易迅网打包合并至京东。
如果李国庆能预见到移动互联网电商的趋势,抓住微信快速发展的红利,说当当能改写今日的中国互联网电商江湖也不为过。
另外,李国庆夫妇对资本有偏见,总认为资本是唯利是图的。所以死死的抓住决策权,牢固自己的绝对控制权。
所以当当上市之后,著名投资机构 IDG ,老虎基金纷纷清空在当当所持股份。
同时,在京东大额融资,不断烧钱补贴用户,自建物流,扩大规模的时候,当当是保守的,害怕烧钱所带来的不健康生态。
李国庆曾公开表示:“烧钱的做法不可取,无法赢利的销售额毫无意义。”
最终的后果是,当当网输了。到去年第三季度当当在 B2C 领域所占的份额已经下滑到 0.4%,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当网在当年被称作“中国的亚马逊”。在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 Kindle 入华以来,可谓是树立了数字阅读的标杆。一年以后,李国庆开始做电子阅读器,当时当当网已经是成功的网络图书销售平台。李国庆坚信当当网拥有出版社资源,能够拥有许多深度用户。
就像他自己说的:
“当当网拥有出版社资源,所以能将经典的、畅销的书籍转换成数字格式,吸引更多愿意深度阅读用户购买阅读器。”
亚马逊通过纸质书和阅读器改变阅读环境,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通过手机 APP 阅读书籍,著名的有掌阅,多看等。
而 Kindle 本身就是一种品质性的工具,而当当的阅读器晚了一年,也没有树立这种品质感。后来上线的阅读 APP 在体验上也不如竞争对手,没有跟上数字阅读的潮流。
另外,最严重的一点就是当当网的定位问题。
当当网靠销售图书业务起家,给大众的印象一直是图书品类的电商平台,这是给大众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当当网实际是一个综合类的电商平台。
这么久以来,它一直无法转变公众对于它的单一业务的印象。
这对于一个公司和产品的定位是极其不妙的。
因为,在大众的潜意识里,这就是个卖书的电商平台。只有买书的时候才会想起当当是选择之一,在其他的消费场景更信任天猫,京东这样的大平台。
另外,从行业竞争来看。
在阿里和京东电商争霸的时候,垂直类的电商平台都不好过。在京东阿里不断烧钱扩展新边界的时候,当当网,聚美优品之类的中型电商平台已经是有心无力。
这样看来,当当网没落也是正常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