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洞察

安徽蚌埠双墩古墓发现了哪些东西?

时间:2024-12-03 来源:otovc.com

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究竟从何处而来?一直是国人力图破解的本源问题。400多年来,此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有人认为中国人是土生土长的,而更多西方汉学家则认为中国人是埃及或其它外来迁移民族的后裔。  在昨天召开的江淮地区文明化进程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历史地理学家、著名古文字研究专家黄盛璋先生公布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称通过对蚌埠双墩文化及其发掘出来的607个刻画符号研究,可以证明中国人是土生土长的。  双墩文化是淮夷族人创造的,淮夷族是汉族的源头之一  据黄盛璋介绍,双墩文化是淮夷文化的前身和上源。  秦统一六国前,最早融合于华夏族共同形成汉族的,就是与华夏族并立的夷族,夏商称之为夷,西周将其分为东夷和淮夷。双墩文化最重要价值在于,其提供了在中国最早文明形成过程中,华夏族发展、演变一个关键的成果,特别在于夷族是汉族形成过程中最早来源的一个主支。  据了解,蚌埠双墩遗址发现有水稻壳、农业生产工具和饲养家猪等畜牧业。黄盛璋认为,生产食物(包括家畜)的“农业革命”产生就是进入文明史的决定标志。  中国文明求源首先就是求证汉族的来源与形成过程。据黄盛璋先生介绍,1654年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迄今“外来说”还占据领导地位,这种说法认为中国人是从埃及或者其它地域迁移而来的。被国际奉为第一流汉学大家、加拿大人蒲立本1965年提出“公元前5000年原始汉语和所谓吐火罗语同源同族”说,这也是当前西方汉学界的主流说法。  黄盛璋认为,华夏族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汉族是中国文明最早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她原是以黄河中游为基础,融合相邻诸族,而后及于淮河流域。最早融入华夏族而形成汉族的,就是山东半岛与淮河中下游的夷族。所以查明华夏族发展演变为汉族前,夷族与华夏族由长期对立、不断战争、降服、迁移,最后融入汉族。双墩文化恰恰证明了早在7000多年前淮河中下游淮夷族的存在,而且这些人是土生土长的,从而使“外来说”无任何立足之地。  双墩刻画符号是汉字最早源头之一,比埃及最早的陶刻早2000年  双墩遗址发掘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阚绪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双墩文化最为重要贡献的就是出土了607个陶、石、骨、蚌的刻画符号,世界同一时期没有发现如此众多的刻画符号。而且,这些刻画符号不再只是以前发现的单体符号,出现了不少组合符合,单体符号在这些符号中相当于现代汉字的词根。在双墩文化遗址的不同地点,同样的刻画符号在多个地方出现,说明这样的刻画符号具有一定的表意和记事功能,也就类似今天的文字。这就说明,这些刻画符号已经具备了现代汉字的表形、表意、记事特点,很可能就是文字的最早起源阶段。  黄盛璋告诉记者,双墩刻画符是淮河中游最早的淮夷族所造字符,晚于上游贾湖骨刻100多年,却早于埃及最早的陶刻2000年。目前这些刻画符号还不能肯定与汉字形成的甲骨文有什么直接关系,由于它不属于甚至可以排除它是汉字的直接源头,但是不能排除华夏族造字过程中也曾吸收有它的成分。这些起源阶段的文字符号,比蒲立本所说“原始汉语和吐火罗语同源”中的吐火罗语早了2000年。  双墩文化包括出土的607个刻画符号提供又一本土证据,中国人是土生土长的,决不是西方有些学者认为是来自埃及、两河流域、腓尼基、中亚等地的迁移者,特别是回应了加拿大汉学家蒲立本提出的“原始汉语和吐火罗同源”说。  黄盛璋说,把汉族当作创造中国文明唯一的部族,并把汉字作为最早的中国文明代表,用以和埃及、苏美尔、腓尼基等文字比较,从而得出创造者来源于这些国家、民族,是极端片面的。因为,汉族不只是华夏族,还包括创造双墩文化的淮夷以及其他当时被华夏族称为夷族的民族;而汉字的造字过程,同时也吸收了夷族的最早使用符号。  “中国人来源问题,是中国文明起源的最大、也是最根本问题。中国研究者有责任使之水落石出。”黄盛璋如此表示。

版权所有 ©2021 服装贸易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523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