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服装纺织品贸易的研究现状
2008年适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纺织服装全体从业者奋发图强,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成就了今日的辉煌伟业–– 30年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率先融入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纺织服装行业当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纺织服装产品消费需求; 20年来,1986~2006年,纺织服装业生产总量增幅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即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出口量始终排在世界第一位; 10年前,中国国际时装周从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中脱胎,引领中国服装设计师与品牌走上了创意产业的高平台; 今天,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而未来,我们的目标,直指纺织强国、创新大国! 三十年一回首,抚今追昔论未来!此时此刻,在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们需要梳理脉络、着眼未来,为中国服装业下一个30年的思路与升级指出方向。角度改变观念,而高度更决定视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这一历史性时刻所阐释的角度和高度,无疑能为业界带来深刻启迪,并引发全新的思考。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在纺织服装业得到了生动、完整的体现;而改革开放给中国市场经济带来的深刻变化,也在纺织服装业取得的成就中得到了全面展现。 进步之一:中国人民衣着水平迅猛提高 30年来的深刻变化,首先体现在中国人民衣着水平的迅猛提高,中国人民衣着的变化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直观的表现。不仅满足了当初9亿人、现在13亿人的衣着需求,30年来,这道日趋亮丽时尚的风景线,更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生动窗口。 1978年,中国人均衣着纤维消费为2.88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这一数字在2006年跃升为人均14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27%。从温饱到小康,从限量供应到布票的取消,百姓的衣着变化有目共睹。比较来看,中国人民衣着方面的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等都是解决得最好的。 杜钰洲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引领30年改革开放的纲领,落脚点都是人民根本利益,是建设和谐社会。而中国纺织服装业在这30年的改革实践中,用百姓衣着变化的巨大成果,很好地完成了行业的根本服务宗旨。 进步之二:纺织业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这一点在中国纺织工业得到了最好的体现。30年来,纺织工业经历了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的历程,成为国力增长的重要方面。 我们的纤维生产从天然纤维为主到化纤逐步超出,这一切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的生产水平有重大提高的体现。1978年,我国棉花产量为204万吨,2007年为670万吨;1978年化纤产量为28.5万吨,2007年达到2389万吨;1978年纤维总产量为276万吨,2007年达到3500万吨。不仅是数量的增长,品种结构也有大发展,衣着用、家用、产业用三大主力产品“自力更生”程度迅猛提升。除了衣着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随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发展起来,产业用纺织品也在建材、交通、医药等各领域获得了广泛运用。我们的行业不只是制造,创新是行业进步的关键。纺机业的自主创新,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更为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市场化的行业,纺织服装企业的资本结构变化真切地体现了“市场配置资源”这一主题。1978年,我国纺织业国有资本占比达80%,这一比例逐年缩小,前年占5%,去年约在4%左右。中国纺织业对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的开放度,给整个产业带来了活力源泉。 而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更来自于完整的产业链。作为中国的母亲行业、民生产业,纺织业的产业链从天然纤维加工、纺纱、织布到面料、服装,其生产力的大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产品结构的丰满,更使产业具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可调节性,始终保持了我们的产业竞争力。 进步之三:纺织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化 杜钰洲说,改革、开放二者不能分开,纺织业的改革也体现在对外开放、体现在深刻融入全球化。1978年,我们还是以满足内需为主,出口占总产量的3.7%,约24亿美元;1985年取消布票,象征着内需的满足和有剩余出口;1994年服装出口列世界第一;199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双列世界第一,中国真正成为出口大国。 当然,这个“开放”并不是单向的,目前外资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37%,出口也占到约1/3。而在这个开放过程中,我们也有进口,也吸引外资、引进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这也是跨国配置资源的标志性表现。应该说我们的贡献与获益都很明显。开放和引进带来了我们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升,带来了科技和品牌创造力的提升。 进步之四:纺织业加快了从大国到强国的进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纺织业的进步更加突飞猛进,进步的标志就是突出技术创新。《纺织行业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的提出和实行,在整个产业中确立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业也推进产业出口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型,目前我国纺织业一般贸易已占到72.41%的份额。 在科技进步方面,一是新型纤维、新型材料不断涌现;二是加工技术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高;三是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绿色循环等水平提高;四是印染业和面料业创造力提升。 在劳动力方面,生产率的提高是一大标志。从2002~2007年的增长率统计看(见附表),2007年企业单位数增长87.28%,从业人数增长40.13%,而工业总产值数增长187.63%,工业增加值增长2.03倍(203.14%),利润额增长2.5倍(251.98%)。 从近5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中国建设纺织强国的步子正在加大。 新的目标:建设纺织服装创新大国 总的来说,30年改革、开放,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杜钰洲说,如果说这30年发展过程中,我们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创意的相对薄弱。因此,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建设纺织服装的创意大国、创新大国。 30年前,我们从学习加工开始,既然是学习,过程中难免有缺憾,只见其一、不知其二。很多人也犯了重视硬件、重视生产而轻视软件、轻视开发的错误;或者是只重眼前,不看长远;或者是见物不见人,家族式管理在体制上也出现问题。这一切,都是“成长的烦恼”,是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现在需要我们通过原创、学习、再创乃至于集成创新,来改善这些现状。 中国从生产大国向创意大国、创新大国转变,创造是我们当代进发的主攻目标,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品质需要创造,原材料需要创造,加工方式要创造,表达文化更需要创造,因为文化是多元化时代非常复杂的一种需要研究的领域。 今天,中国纺织行业已步入了“创新驱动”的新阶段。技术的创新,体现在物质生产力核心上;品牌的创新,体现在物质保障、消费者满足、参与国际营销的能力等诸方面;而文化的创新,则体现了价值的创新。归根结底,讲创新驱动,讲转变发展方式要紧扣三个内容:从出口、投资拉动转向消费、出口、投资综合拉动;从第二产业为主的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转向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科学转变。 进入21世纪,在新的历史机遇期,中国纺织工业正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技术投入、提升公共服务、强化科学管理。目前,虽然面临国际经济低迷、成本普升等经营困难,但只要全行业一起努力,我们有信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度过转型期的阵痛,去迎接新的成功。 附表:2002~2007年纺织行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以2002年为100,各年增长率)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企业单位数(%) 9.69 62.37 53.40 70.78 87.29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20.82 55.75 92.66 134.74 187.63 工业增加值(当年价)(%) 21.30 56.20 98.58 146.96 203.14 利润总额(%) 34.86 43.80 98.58 172.71 251.98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4.89 22.02 24.46 31.63 40.13 出口额(%) 27.72 54.54 86.51 133.40 178.68参考资料:中国棉纺织信息网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欧盟委员会10月9日证实,欧盟已与中方达成新的纺织品贸易协议,新的协议将取代现行的纺织品配额制度。 欧盟委员会指出,中欧纺织品贸易将实行双重监督制度。根据新达成的协议,欧方不会对中国纺织品规定一个入口上限,但会对真正的入口量进行监督。 新协议2008年1月1日生效,有效期一年,协议涵盖T恤,套衫,乳罩,上衣和男式长裤等八种产品。 专家指出,这种做法可以使欧方及时掌握是否有大量廉价纺织品进入欧洲市场,有助于避免中欧纺织品贸易因配额取消出现的猛增问题。 也有分析指出,新的双重监督制度有助于杜绝部分中国企业通过第三地再将出口产品转运到欧洲的做法,认为这是中欧双方在纺织品贸易上采取的最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