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那种民族风格的衣服一般都是用什么材质的布料做的啊?
各民族的服装在样式、用料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
但用料大多以棉、麻为主,加以金属、玉器为 配饰。
有没有民族服饰或者是头饰的简单制作方法和材料?
傣族就很方便啊,把布一围就可以做了,上衣的剪裁也很简单,就是普通的那种衣服,布料只要你喜欢都可以选择,傣族的头饰嘛,戴花
广西民族服饰的手工制作?
如果是苗族的话,他们会自己染布,然后缝制在制作银饰来搭配。
畲族以谁为本民族的祖先,其传统服饰为什么?
畲族服饰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畲族男子服饰客家人的服饰,与唐宋时期中原人民的服饰差别甚大,却与畲族服饰类似,显然是在长期与畲族人民交往中,受到畲族的影响,吸收了畲族服饰文化的有益养分所致。 历史文献对于畲族人民的描写,与描写其它蛮撩一样,都说他们“男女椎髻,跌足,衣尚青、蓝色。
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理路状”。
目录
历史
发展
图案从内容上看
从造型上看
从用色上看
从构图上看
从内涵上看
男子服饰
女子服饰
女装饰
衣着打扮
服饰特色男子服饰
女子服饰
妇女装饰
金牙
历史
发展
图案 从内容上看
从造型上看
从用色上看
从构图上看
从内涵上看
男子服饰
女子服饰
女装饰
衣着打扮
服饰特色 男子服饰
女子服饰
妇女装饰
金牙
展开 编辑本段历史
畲族服饰在明清时代,闽,浙,粤,赣等地基本相同。
男女无寒暑,皆衣麻周杰:《景宁县志》卷十二,《附畲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通无鞋履明万历《永春县志》卷三,《风俗》。,或扎绑腿。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阔袖,椎髻跣足(李拔:《汀州府志》重刊本,卷四五,《丛谈附》,同治六年(1867年)。
),单袷不完,勿衣勿裳周杰:《景宁县志》卷十二,《附畲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女性阔领小袖魏蓝:《畲客风俗》,清光绪三十二年(1860年)。,短衣布带,裙不蔽膝傅恒:《皇清职贡图》卷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素无缠足之习(余绍宋:《龙游县志》卷二,《地理考5风俗》。
)。发式因地域不同,婚嫁与否而差异明显,或高髻垂缨(吕渭英:《侯官县乡土志》卷五,《人类》。),或裹髻以布李拔:《汀州府志》。或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周杰:《景宁县志》。。福建永定巫宜耀《三瑶曲》赞叹畲女丰彩:家家新样草珠轻,璎珞妆来别有情。
不惯世人施粉黛,明眸皓齿任天生(转引杨澜:《临汀汇考》卷三,《风俗考5畲民附》)。
编辑本段发展
现在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
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流行于闽侯,福州,古田,连江,罗源和宁德南路飞鸾一带发式称为凤头髻。流行于福安和宁德大部分区域的发式称为凤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发式称为凤尾式。
闽南,闽西有的畲村妇女发式也不同于当地汉人,如漳平,华安,漳浦,长泰等县畲族妇女发式为龙船髻。闽北畲族妇女以百根银簪并配以红绳,料珠,装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妇女发饰称为笄。
编辑本段图案
畲族服饰图案的创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劳动妇女。
她们制作服饰品完全是为了自用,而不受 畲族服饰
商品需求的制约。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她们可以随心所欲、独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一切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的内容和风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
她们把山里的花草、林间的鸟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缝在衣服上、裙子上。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的艺术情感,使她们手中绘制的服饰图案纹样生机勃勃。
从内容上看
畲族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农舍车马以及传统的几何形图案——如万字、云头、云勾、浮龙纹、叶纹等。
有的用文字排列组合成图案。文字的形体有原始的,也有楷书,常用一些旧的吉祥语,如“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财进宝”等。再如象征农田的方格图案、象征江河的彩条图案、象征林木的十字图案,都作为一种较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来。
从造型上看
创造者所关注的是人本与美术符号精神的和谐一致。
不论造型如何变化,只要观念在形象中体现得充分便是最理想的范式。它根本不讨论艺术与物象的模仿关系,也不顾及用人的观念打破自然给艺术提供的原形,一切存在物都可以作为劳动者物质活动中精神需求的对象。所以,图案纹样不以光影为主要表现手法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以单线做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姑娘们很善于抓住一个形象主要的特征,将最有特点的动态,用类似剪影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她们在制作图案时,不满足于一个特定的具体形象,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删减、增添、夸张、变形等手法使形象更趋于理想化。她们往往借助于深浅不一的点、长短不齐的线、大小不等的面、似是而非的形,使之既有变化又和谐地组合在一个图案之中。
从用色上看
畲族服饰
妇女们在创造了理想形象之后,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畲族崇尚黑色和蓝色,在服饰上以黑、蓝为主调,显得凝重深沉、庄严朴实。在以黑、蓝为主调的基础上,有的加上一点色彩鲜艳的花边或头巾、围腰之类,平添几分情趣。
畲族妇女的彩虹式花襟由五节很宽的蓝、红、白、绿、黑布圈或彩缎镶接而成,有的彩袖颜色却以红、黄、绿、蓝、紫为主。总之,是以彩虹的色彩模式设计的。这其中又包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如蓝代表天空,绿代表草地,红代表太阳等。畲族彩虹式花襟五彩缤纷、色调和谐、美观大方,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福建省福安、宁德一带的畲族,在蓝绿色上衣上绣黑色的花纹,衣领上又绣水红、黄、大绿等马牙花纹,沿服饰的边缝镶上一条三四分宽的红布条,边的下端靠袖头的地方有一块绣花的角偶花纹。福鼎一带畲族妇女的服饰更为艳丽,上衣大襟以桃红色为主要色调,加配其他色线,针绣的花纹面积大,花朵也很大。
衣领两头下端,靠袖口的地方,有两枝杨梅花,衣领多用水红、水绿作底色,加绣花。袖口配的色边,一条红,一条绿,对比强烈。罗源畲族妇女衣饰的花色都集中在衣领上,由红、黄、蓝、绿、水绿、黑等颜色,有层次、有顺序地排列成柳条纹图案。在上领的黑底上绣一些粗线条的自然花纹,多为水红色和黄色。
围身裙的图案花样是以大朵的云头纹样为特征,裙边也有柳条纹图案。畲族衣饰的色彩组合以红绿色为主。“红间绿,花簇簇”,他们把这叫作凤凰妆或公鸡装,自认为是模仿公鸡斑斓的羽毛缝制的。总之,她们非常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做大面积的对比,而是采用细碎均匀的小面积对比使色彩既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
同时,以很深或很浅的底色和醒目有力的轮廓线去统一这些斑驳多变的彩色点块。这种设色方法,能使色彩多而不杂、艳而不跳。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块面颜色,也能融于整个色调之中,而不至游离于画面之外。
从构图上看
图案虽然有疏密聚散的变化,但同绘画的构图相比较,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不讲求主从关系的变化。
大多数图案采用满地花的构图方法以适应服装整体感的要求。有时在一块绣片中要挑几十种花纹,自由、不规则地组合成主体图案,或花中藏花,或以鸟、昆虫等组合成花,或几只鸟相互共用一个翅膀。这种巧妙的构思可以看出她们的智慧和灵巧。她们根据不同的装饰部位采用不同的格式。
总的来说,对称或均衡的结构,放射的布局,团花与角花的呼应等都在图案的构成上得到了反复而广泛的运用,从而表现出服饰图案独特的艺术魁力。
从内涵上看
这些图案不但美化着服饰,还有深刻的涵义,其手法大致可归纳为谐音、寓意和符号三种。谐音,即借音而述意,如鸳鸯配偶,五福(蝠)捧寿。
寓意,借一件物体或一组画面暗喻美好的事物,如 四合如意。有的图案在表现手法上谐音和寓意兼而有之,如福寿双全。民间美术创作的观念是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统一,集体意识是一种传承已久的集体心智,它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历史地向客体渗透,使那些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客观对象逐渐固定化为观念的替代物,成为特定的符号,如绣在鞋上的如意头。
畲族服饰图案包含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艺术创造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它的内容十分丰富。而最使人惊异的是,这些平凡的劳动妇女不仅使用木制织机,织成粗质的棉布,还以一根针、几缕线、小小的蜡刀这些甚为简陋平常的工具和材料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人类的艺术宝库增添了无数精美的艺术品,这的确值得人们永远珍爱。
编辑本段男子服饰
畲族男子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 畲族服饰
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
畲族最喜欢蓝色和绿色,红、黄、黑也颇受欢迎。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叫凤凰装。
编辑本段女子服饰
畲族妇女的服装独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一般来说,花多、边纹宽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
她们均系一条一尺多宽的围裙,腰间还束一条花腰带,亦叫合手巾带,宽四厘米,长一米余,上面有各种装饰花纹,也有绣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语句的。还有的是用蓝印花布制作的,束上它别有一番风采。衣服和围裙上亦绣有各种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五彩缤纷,十分好看。
别外,有些地区的畲族妇方系黑色短裙,穿尖头有穗的绣花鞋;有的喜爱系入幅罗裙;裙长及脚面,周围绣有花边,中间绣有白云图案;还有的不分季节,一年到头穿短裤,裤脚镶有锯齿形花边,裹黑色绑腿,赤脚。
编辑本段女装饰
畲族妇女首饰畲语称“gie”,旧时是结婚始以后凡出门或节日时戴,死了也戴好入棺。
装扮为:后脑盘发髻,发脚四周绕上黑色绉纱,头顶置银箔包的竹筒(直径约一寸,长约三寸,富者全部用银),包以红帕,竖两支银钗,形成钝角三角形,钉上八串瓷珠,瓷珠绕过绉纱以固定“gie”身,瓷珠垂过肩,每支末端栓小银牌,右耳上插一支银簪,两耳戴银耳垂。
形如凤凰鸟头冠。上衣是大襟衫,长度过膝,领、袖、襟处都绣有花边,花边色彩鲜艳,花色繁多。布质,旧社会为自织麻布,现在丝绸、涤伦都有。腰扎围裙,畲语称“拦腰”,为长一尺、宽一尺五的麻布块,染青色或蓝色,镶红布拦腰头,钉上彩带。过去,男女子都一样,为裤脚镶花边的宽裤脚直统便裤。
男子旧社会出门穿大襟长衫,劳动时穿大襟短衫,现在都为直襟短衫。过去,畲民上山劳动都打绑腿穿草鞋,在家穿木屐。冬天穿布袜,下雪天用棕包脚行走。花鞋,蓝布里青布面,四周绣花纹,前头做硬鼻,系红缨,女的比男的花纹多些细些,平时不穿,作寿鞋用。
编辑本段衣着打扮
前客家人的装饰打扮几无二致。
以妇女发髻来说:“过去客家妇女的辫发很多是盘成高髻的,状如独木舟,谓之‘船子髻’,系以红绳,插以银替,髻上可套凉笠,髻端外露前翘,笠沿周围垂下长约五寸的五彩布条,微风吹来,彩条飘拂,确是别有一番风韵。”(王增能《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把辫发盘成高髻,用红头绳一扎,象独木舟似的,这就是所谓“椎髻”;“髻上可套凉笠”,笠沿还要饰以五彩布条,也就是所谓“头戴竹冠蒙布,饰理路状”。
两相对照,两者之间的一致性真是一目了然。再拿妇女衣着来说,过去“客家妇女穿的是右侧开襟上衣,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缀以花边,宽纹一寸。裤头阔大,裤档较深,裤脚口亦缀以花边;着的是布鞋,鞋面由两片色布缝成,鞋端略往上翘,状似小船。上面用五彩花线绣了花,身上还系着围裙子,用银练子系结,裙子状如‘凸’字,其上半部也绣有花卉或图案,如此等等。
逢年过节或串亲戚时脖子上挂着银项圈,手腕上戴着银镯子,打扮起来活像个畲族妇女。”(同上)在衣着的颜色方面,直至几十年前,客家人还特别喜欢一种叫做阴丹士林的布,其颜色正是属于青、蓝色的范围。显然,客家妇女的这种衣着打扮,也是受畲族影响所致,或者简直就可以说是从畲族妇女那里学来的。
编辑本段服饰特色
男子服饰
过去畲族男子的服装式样有两种,一种是平常穿的大襟无领青色麻布短衫;另 畲族服饰
一种是结婚或祭祖时穿的礼服,红顶黑缎官帽,青色或红色长衫,外套龙凤马褂,长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绣有龙的花纹图案,脚案白色布袜,圆口黑面布底鞋。
由于长期以来与汉族杂居,这两种服装现在很少有人穿了,他们的装束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女子服饰
畲族妇女的服装独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一般来说,花多、边纹宽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
她们均系一条一尺多宽的围裙,腰间还束一条花腰带,亦叫合手巾带,宽四厘米,长一米余,上面有各种装饰花纹,也有绣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语句的。还有的是用蓝印花布制作的,束上它别有一番风采。衣服和围裙上亦绣有各种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五彩缤纷,十分好看。
别外,有些地区的畲族妇方系黑色短裙,穿尖头有穗的绣花鞋;有的喜爱系入幅罗裙;裙长及脚面,周围绣有花边,中间绣有白云图案;还有的不分季节,一年到头穿短裤,裤脚镶有锯齿形花边,裹黑色绑腿,赤脚。
妇女装饰
畲族妇女的装饰要数发式最为引人注目。
特别是已婚妇女,她们有将头发从后面梳成长筒式发髻,像一个鸡冠形的帽子扣在后脑勺上,发间用红绒线环束。有的是在头顶上放一个五六厘米长的小竹筒,把头发绕在竹筒上梳成螺形,显得很别致。梳头时,不仅要用茶油和水抹,还要掺以假发,所以显得高大、蓬松而且光亮。
结婚时,小竹筒要用红布包裹,上饰以银钗、银牌,盘绕着石珠串。有的前顶还用银质头花围成环状,头花下沿有无数银球、银片之类的装饰品垂落在眼前。未婚少女的发式比较简单,只将头发梳平绕在头的周围,用红线束紧即可。不过,现在不少畲族姑娘也剪短发或梳辫子了。
畲族妇女多带大耳环、银手镯和戒指,外出时戴精致的斗笠。斗笠是畲族著名的编织工艺品,做工精细,上面有各式细巧的花纹,用二百多条一毫米粗的细竹丝编成,造型优美,再配上水红绸带、白绸带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致美观,成为畲族妇女最喜爱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