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薛忠与薛稷? 马稷的稷读什么?
一、历史人物薛忠与薛稷?
薛稷(649~713)字嗣通,中国唐代画家,书法家。
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曾孙,唐朝中书令薛元超从子。汉族,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后被赐死狱中。工书法,师承褚遂良,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无作品传世。历史人物,薛忠 字亮工,号南楼,谥靖安。江西省贵溪市上清渐浦人,唐乡贡进士,南唐时(960~975)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出为江南西道节度使兼抚信州。二、马稷的稷读什么?
稷 读jì
【释义】①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有人说是指黍,也有人说是指粟。②古人奉为谷神,还用“社稷”来称国家。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稷 <名>
(形声。从禾,畟声。表示与农作物有关。本义:稷谷)
植物名。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说为不粘的黍。又说为高粱
稷,齌也。五谷之长。――《说文》
黍稷无成。――《国语·晋语》。注:“粱也。”按,千谷粟三者为黍,稷稻梁之大名。梁则今小米子之大而不黏者,与稷别。
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本草纲目》
稷,粟也。――《尔雅·释草》注
稷,今人谓之高粱。――《广雅疏证》
又如:稷食(稷米煮的饭。泛指粗粝的饭);稷饭(以稷谷为饭);稷馈(古代以稷为主的祭礼)
引申为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稷jì
⒈〈古〉指一种谷物,一说是黍属,一说是粟(谷子)。
⒉〈古〉迷信指"谷神"(以稷为百谷之长)。
稷zè 1.太阳西斜。
三、黍稷,黍稷怎么读,黍稷什么意思,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黍稷[shǔjì]释义1.黍和稷。为古代主要农作物。亦泛指五谷。
2.《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后因以“黍稷”为感叹古今兴亡之典。
四、黍稷黍稷怎么读黍稷什么意思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黍稷 [shǔ jì] 释义
1.黍和稷。为古代主要农作物。亦泛指五谷。
2.《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后因以“黍稷”为感叹古今兴亡之典。
五、稷的读音稻梁菽麦黍稷?
ㄐㄧˋ
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社~(指国家)
六、烨稷组词?
烨:烨烨,烨燃。稷:稷山,江山社稷。
七、稷麦典故?
稷,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小米、粟米、小黄米,是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
小米曾经是北方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也孕育了中华文化,因此被誉为“百谷之长”。它可以做成小米干饭、小米发糕,也可以熬成小米粥。
古代有江山社稷之说,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小米地里,狗尾巴草经常会混迹其中,据此还衍生出一个成语叫“良莠不齐”。
八、嬴稷,评价?
赢稷 在位56年,前面二十多年大权在外戚手中年基本没有作为,后来采用范睢 远交近攻 的战略方针 分化蚕食六国,在军事上为秦一统天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在最后处理 赵国降卒 一事,也表现出他是一位 最没担当的帝王。纵观赢稷的一生,在位时间长是他能有更多时间来办事也有了足够时间开创功业,个人认为能力一般般吧,也是秦国有能力君主之一,分别是 秦穆公(赵任好) 秦孝公(嬴渠梁) 秦惠文王(赢驷) 秦昭襄王(赢稷) 始皇帝(嬴政)
九、嬴稷实力?
答案如下:
赢稷是历史上的秦昭襄王。
要说实力。秦昭襄王继位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国内形势一片大好有商鞅变法留下来的雄厚军事基础。有父亲秦惠文王任用张仪远交近攻打下的良好国际环境。武将有白起南征北战开疆拓土。虽然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把持朝政但是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也是在积蓄力量准备一鸣惊人。
十、赢稷之墓?
赢稷即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陵墓是成“亚”字形,而且它的规模较大,它的结构和秦始皇被发现的陵寝建筑遗址很是相似。据考古专家的研究分析,在秦东陵一号陵园的“芷陵”,埋葬着正是秦昭襄王和他的唐王后。
一号陵园是处于西安市临潼区的斜口街办附近。在这次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得出了一些数据和信息。一号陵园它是呈南北走向。大致上来说是一个长方形,南北约长为1180米,东西的宽度约有695米,整个陵园的面积大致是824230平方米。一号陵园内的中心位置是两座“亚”字的大墓、四面都存有一些壕沟,而且还附有14个陪葬墓和11个建筑的遗址,另有161个小型的陪葬墓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东陵大多埋葬的是秦历朝历代的君王和王后。而且对于“亚”字的陵墓形一般来说也是代表着国王的墓。在一号陵园的M2号,那个“亚”字形的大墓,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探究,这之前曾经被人盗过墓。考古学家从出土一件高柄漆豆和三件残漆豆足座可以进行判断,M2号墓正是秦昭襄王的陵墓。秦昭襄王其实就是著名秦始皇的曾祖父。他在位执政时间长达整整56年,他是中国历史上来说在位最长的君主之一。秦在他的用心统治下慢慢变得强大起来,同时也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