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历史人物和事件? 东汉末建安年间有什么历史人物?
一、东汉历史人物和事件?
邓禹(2年-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邓禹年轻时曾在长安学习,与刘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刘秀巡行河北,邓禹前往追随,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
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后改封高密侯,进位太傅。永平元年(58年)去世,谥号元侯。
二、东汉末建安年间有什么历史人物?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196年~220年)。这一时期,历史人物以建安七子、三曹最为有名。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
除了他们,诸葛亮和孙权也是建安时期的政治风云人物。
三、东汉至西晋有哪些出名的历史人物?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
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重臣。司马懿之弟,自曹操时代起,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司马孚在“高平陵事变”之际,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但他性格十分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为太宰,封安平王。晋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
四、东汉晚期西域属于东汉吗?
东汉末年,中原群雄割据,又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当时的西域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又剩下了30余国,分属五大政权。
西域南道两国——鄯善和于阗
其中,楼兰、精绝、且末、小宛属于鄯善;
戎卢、弥、渠勒、皮山属于于阗。
西域中道三国——焉耆、龟兹、疏勒
其中,尉犁、危须、山王国属于焉耆;
尉头、温宿、姑墨属于龟兹;
桢中、莎车、竭石、西夜、依耐、满犁、亿若、榆令、捐毒、休循、琴国属于疏勒。
客观的说,此时的曹魏忙于在中原与群雄逐鹿中原,并没有实质性的占据西域,甚至也没有与西域诸国和平的交往。
关于这一点,唐朝杜佑在《通典》中这样写道:
自魏及晋,中原多故,西域朝贡国不过三四国焉。
这应当是当时的实际情况,由于战乱,中原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变得疏远。
根据史料的记载,曹魏在西域唯一能直接控制的是高昌,曹魏以高昌为治所,设立了西域戊己校尉,但这一职务并不能与两汉的西域都护相提并论,且魏国也并没有主动控制西域的意图,这与当时中原的三足鼎立有关,毕竟一统“天下”才是当务之急。
曹魏代汉之前,根据《三国志·魏书》的记载,曹操对于西域事务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如果西域各国希望与中原交往,那么自然会派使者过来;不过曹魏不可主动派人前往西域,以防节外生枝。
五、东汉大将?
东汉的大将也很多,主要是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我知道的有邓禹,耿弇和冯异。
邓禹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将领,曾经帮助君主刘秀打下东汉的江山,是刘秀当时非常信任的将军。
耿弇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军事家,也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是东汉初期的大功臣,也是一位开国名将。
冯异在和赤眉军战斗中取得了非常辉煌的胜利,通过这次战役平定了关中,是东汉建国的有功之臣。
六、东汉爵位?
东汉,沿用二十等爵。与西汉后期一致,国与郡等,唯改太守为相、都尉为中尉,另置傅领王府事。东汉的爵位制度大体沿袭西汉,但等级增多,设有王、公、侯三等。王、公只封皇子(末年的曹操是个例外),光武时不少皇子都没有直接封王,而是先封公,再晋封王爵。
七、东汉官服?
到了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汉朝才制定了完备的官服制度。
汉明帝的祭服、朝服制度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等序。
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
官员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平时官员随身携带官印,装于腰间的鞶囊中。
组是官印上的绦带,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盖住装印的鞶囊或系于腹前及腰侧,故称印绶。
以绶的颜色标示身份的高低。
东汉确定的官服制度,是儒家学说衣冠制度,得以在中国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
八、东汉亲王?
刘党(58—96)乐成靖王,东汉明帝子。永平四年(六一)赐号重熹王,十五年(七二)对乐成王。聪慧善史书,喜正文字,与肃宗同年,尤相亲重。(《后汉书·孝明八王传》)乐成王族的开基祖刘党(56?—94年),是汉明帝的第四个儿子。公元66年,被赐号重熹王,公元72年被封为乐成王,公元88年就国,定都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史称乐成靖王
九、东汉谋臣?
李儒,字文优(《曹全碑》记载博士李儒《后汉纪》亦有记载博士李儒,两人活动地相同、记载时间相近故当为同一人),东汉末年人物。
正史中李儒是汉献帝时的博士、弘农王郎中令,董卓专政时,奉董卓之命,入宫毒死刘辩(弘农王)。董卓死后,李傕[jué]攻进长安,控制朝政,李傕推举博士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198年李傕被曹操击败,李儒不知所踪。
十、东汉尚书?
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在汉宣帝时期权势就已经很高,《汉书》盖宽饶传记载,担任卫司马的盖宽饶向尚书投诉卫尉不合理差遣,尚书责成卫尉废除弊端。卫尉是中二千石,仅次于三公的品秩,尚书在当时已经是有实权的职务了。《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注解:《汉官仪》曰:“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成帝置尚书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东汉政悉归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见重要,其主客尚书令至成为总揽事权的贵官。时尚书分掌各曹,官名只称尚书,不冠以某曹名义。汉灵帝任梁鹄为选部尚书,始用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