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和赵的起源?
《通志·氏族略二》载:赵氏:嬴姓,与秦同祖,少昊之后,皆祖皋陶。皋陶十世曰蜚廉,蜚廉二子,一曰恶来,为秦。二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得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为周穆王御,穆王赐以赵城为赵氏,赵城今晋州县。秦国和赵国共同的祖先就是蜚廉,而秦国的祖先是蜚廉的大儿子恶来,赵国的祖先是蜚廉的小儿子季胜。秦赵两国国君都姓赢姓,这个姓氏来历可追溯到大禹治水时,大禹的得力助手伯益,因帮助大禹调教鸟兽,被赐赢姓,这就是赢氏源头。
伯益有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分居在夷狄(若木)和中原(大廉)其中大廉的子孙费昌在夏桀时投奔商汤,给商汤驾车,后来商汤灭夏,赢姓就成商朝功臣。就此开始,嬴姓世代辅佐商朝。
辅佐到商纣王时,嬴姓后人出了两个著名的人才也都是武将叫,恶来和季胜。古之恶来说的就是这个恶来!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过程中,恶来被杀,而季胜则侥幸没有死。周朝建立后,作为商朝遗民的赢姓参与了反叛周朝的三监之乱,随后被镇压,周朝一看,这总是叛乱不是办法,于是在分封诸侯时,遵循''夏君夷民'做法,将商朝宗室安置在了宋国,其他贵族则分到了边缘的戎狄地区。就此嬴姓就分布与秦国故地,也就是当时环境恶劣的陇西,这就是秦国的源头。恶来死后其子女防的子孙因造父得宠也在赵城居住,后又助周孝王镇守西戎。到了非子这一代,因其养马有功,因此将他们分封于秦地,作为附庸之国,公元前770年烽火戏诸侯,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有功,又被封为诸侯国。自此秦国开始建国。
赵国嬴姓是怎么回事,则要说说季胜的儿子孟增。1,周成王时,孟增受到周成王宠信,到了周穆王时,“孟增”孙子“造父”因为驾驶技术好,又一次成了周王司机。并且在平定徐偃王(除了周王之外最早称王的人)叛乱的时候大放异彩,因功被周穆王封赵城。(今山西洪洞)而赵城就是嬴姓赵氏,也就是赵国君主的渊源之地。《史记·赵世家》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干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而为赵氏。
2、叔带弃周:造父六代玄孙奄父服持周宣王,为周宣王御马驾车。奄父之子叔带服持周幽王,见周幽王昏庸无道,周气以尽,放弃周幽王,离周王僟回居赵城,入晋国服持晋文侯,建赵氏于晋国。不久申侯联合犬戎、缯伯攻破周都镐,杀周幽王于骊山,西周灭亡。
3、赵夙得耿:叔带五代玄孙赵夙为晋献公之臣。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赵夙在晋献公带领下出征,伐灭了霍(山西霍州市)、魏(山西芮城县古魏镇)、耿(山西河津市东南)三国。因赵夙作战勇猛有功,晋献公赐封赵夙于耿地(山西河津市东南)。从此赵氏占有耿地。耿地,古称皮氏邑,今山西河津市东南汾河南岸一带。
4、赵衰封原:赵夙之子赵衰,在晋国公子之乱后,跟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放19年,又助重耳返回晋国,继晋国国君之位,即晋文公。后又扶持晋文公春秋称霸,赵衰成为晋国国卿、大将军,执晋国政。
晋文公便把女儿嫁给了赵衰,称作赵姬,又赐原地(河南省济源市西北)给赵衰,封为原大夫。从此赵氏家族发展壮大。晋文公死后,赵衰又扶持晋文公之子晋襄公。赵衰使赵氏族在晋国成为大氏贵族,掌管晋国朝政。
5、赵盾弑君:赵衰之子赵盾,为晋国四代相国,主晋国军政。晋灵公见赵盾独掌大权,自成傀儡,欲杀赵盾。公元前607年,晋灵公先派锄麑行刺赵盾,锄麑感于赵盾忠公,不忍下手头触槐树而死。晋灵公又约赵盾饮酒,放出恶狗咬赵盾,赵盾门客提弥明以死相救,赵盾当即逃出晋都绛(山西曲沃县),避于首阳山(山西永济县南)。赵盾之侄晋国大将、晋襄公女婿、邯郸君赵穿见晋灵公要杀赵盾,赵氏预灭族,与赵盾合某杀晋灵公。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在晋灵公游桃园时,赵穿趁机杀死晋灵公。接赵盾回晋都绛(山西曲沃县),后赵盾立晋文公之子黑臀为晋国君,为晋成公。
6、赵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娶晋成公之妹为赵庄姬。公元前592年赵盾病死,赵庄姬守寡。公元前587年,赵庄姬与赵盾同父异母弟赵婴通奸,奸情败露,赵朔同父异母弟赵同、赵季制裁赵婴,将赵婴遣送至母国齐国。赵庄姬对此怀恨在心,公元前583年向侄儿晋景公诬告赵同、赵季预谋叛乱,晋景公将赵氏(除赵庄姬及子赵武外)满门杀死灭族。这是赵氏家族的一次最大劫难。
7、简子兴赵:赵鞅(赵简子)是赵武之孙,赵成之子。赵鞅在韩起(晋国韩氏家族首领)的帮助推荐下,公元前517年,成功的代表晋国主持了黄父(山西省沁水县)平定周室混乱十国的紧急会议,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公元前493年起,赵鞅主晋国朝政17年,灭中衍氏和范氏,使晋国只剩四卿参政。赵鞅主晋国军权,伐齐征卫、与晋定公参加吴国为主的黄池(河南省封丘县)之会,赵鞅观察出吴国被越国攻陷,拖迟夫差,只好同意由晋国人先歃血。通过黄池之会,赵鞅勉强保住了晋国的霸主头衔。赵鞅使赵氏地位和权力达到顶峰。
8、襄子扩疆:赵鞅之子赵毋恤(赵襄子)继赵氏位,灭代国(山西代县),占其地。其后,赵襄子协同智氏、韩氏、魏氏三卿瓜分了范、中行氏的领地,使四卿把持晋国的朝政。公元前453年,智伯挑动韩、魏攻赵氏,赵襄子说动韩、魏二君,约好里应外合,共灭智氏,三家分智田地,驱逐晋出公,立晋懿公,形成赵、韩、魏三家卿晋朝政。
9、桓子乱赵:赵襄子为赵鞅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赵襄子认为自己得到了嫡兄赵伯鲁的嗣位违反宗法,希望把继承权还归赵伯鲁一系,乃立赵伯鲁之孙,赵周之子赵浣为储。赵浣(赵献子)即位后,将都城由耿(山西河津市东南汾河南岸一带)迁于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耿寺村)。而居代郡(今河北蔚县)的赵襄子之子赵嘉(赵桓子)不服,驱逐赵献侯,在代郡(今河北蔚县)自立为赵君。一年后,赵桓子卒,国人杀桓子之子,赵浣重新即位。死后谥为赵献子,尔后其子赵烈侯称侯,追谥其父为赵献侯。
10、赵籍立国:公元前408年,赵献侯之子赵籍继位,掌管赵氏族。公元前403年(赵籍六年),周威烈王迫于三晋的煊赫气势,不得不册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赵籍为赵烈侯,魏、赵、韩三家正式分家,成为了合法政治集团,自此赵、韩、魏并各立为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