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姓孙和妫姓孙的区别?
一、姬姓孙和妫姓孙的区别?
姬姓孙和妫姓孙之区别在于得胜始祖的源流不同。
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源于姬姓的孙氏源流:
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的后裔。
源于妫姓的孙氏源流:
春秋末期的时候,田完之家已经发展成一个很大的家族了。他的第五代孙叫田书。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乐安,赐姓孙氏,成为妫姓孙氏之受姓始祖。今孙氏乐安堂、富春堂、兵法堂、映雪堂等皆为其后裔。该支在孙氏最主要的三大支、五小支中人口最为鼎盛,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安徽、江苏、上海、东三省、湖南、福建、江西、山西、河南、河北、广东等地。兵圣孙武、吴主孙权、国父中山先生等皆为其裔。
二、历史人物孙超的资料?
孙超,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官员,后唐时河西军节度留后。长
兴四年(933年),孙超遣大将拓跋承谦及僧、道士、耆老杨通信等至京师洛阳向朝廷任命,明宗李嗣源召见,拓跋承谦奏称凉州的戍兵是原郓州兵二千五百人的子孙,唐末和中原道路隔绝。城中有县令、判官、都押衙、都知、兵马使,衣服言语略如汉人。明宗遂即任命孙超为凉州刺史,兼河西节度使。清泰元年(934年),李文谦继任节度留后。
三、孙,姓的来历?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二、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四、姓孙的网名?
孙仁战、孙禹珩、孙伦菊、孙冠达、孙子涵、孙全兴、孙积洲、孙世明、孙尔康、孙加薪、
孙嘉雨、孙琢壁、孙钧咏、孙方野、孙秉权、孙梦欣、孙禄权、孙 超、孙钦诚、孙晓通、
孙可薇、孙孔雅、孙锦恒、孙灏洋、孙勿仡、孙凤林、孙明春、孙国儒、孙籽浩、孙斯然、
孙江明、孙春亮、孙比尔、孙兴权、孙 炎、孙东浩、孙益陈、孙梓庭、孙西伟、孙震东、
孙绮昊、孙 圆、孙金龙、孙 烁、孙紫涵、孙雅昕、孙嘉航、孙潇淇、孙鲜菲、孙艳妙、
孙昱窀、孙浩哲、孙开源、孙宏统、孙 楼、孙晨豪、孙馨睿、孙文韬、孙臻荣、孙 兰、
孙雅启、孙天威、孙彦昶
五、姓孙的历史?
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姓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姓孙的先祖为颛顼帝的后裔,属于黄帝子孙之一。另外,在春秋时期,孙石会是楚国的一位名将;在汉代,孙武是一位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在唐代,孙惠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开创了“他按子”的诊断方法。总之,十分悠久,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
六、孙姓的由来?
来源于商朝的国姓子姓。商纣王的叔叔比干因直谏而被杀,比干的儿孙为避难而改姓,其中的一支改姓孙。
七、姓孙的诗人?
孙绰(314-371),字兴公,东晋玄言诗著名代表人物,太原中都(今平遥)人。
孙楚孙。博学善作文。初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放游山水十余年,作《遂初赋》以抒己意。后作《天台山赋》,辞采文藻甚高。初成,示友人范云期道:"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云期道:"此非金石,怎能作金石声?"然每读至佳句,竟不由赞叹道:"应是我等说的话!"授著作佐郎,袭爵长乐侯。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后历任建威长史、右军长史、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
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大司马桓温北伐收复洛阳后阴谋篡位,欲迁都洛阳,朝廷及众官皆慑于桓温权势,无人敢提异议。唯孙绰挺身上 书《谏移都洛阳疏》。疏中写道:迁都乃"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疏上,迁都乃止。不久,转廷尉卿仍领著作郎。时文士以绰为冠,王公大臣皆以得绰文为荣。晋废帝太和六年(371)卒。明人辑有《孙廷尉集》传世。
孙绰文采,当时人称横绝一世,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交好,得孙文王字者皆以为荣。任右军长史时与王交游,相处甚洽。朝中重臣名士如殷浩、桓温、庾亮等的墓志碑文,均出其手。
八、孙姓的辈分?
孙姓字辈
孙氏族人有自己独特的字辈文化。
湖北《乐安孙氏宗谱》所载字辈谱完整,至今仍用,兹录如下: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遵札乐道根基固,先哲德泽力弘扬。才华卓著时为用,信义仁廉树纲常。
靖安义门孙氏为孙钟后裔。该族曾在清代累世十五代同居,清朝政府曾题“义门孙氏”匾额予以表彰。时至今日,“义门孙氏”四字仍刻嵌在孙氏族人的祠堂,出现在孙氏族人的日用器物,如扁担、箩筐上,其字辈谱为:必学志方宏,启传责协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长绵。各睦高同气,光辉粉厚贤。克佳宜有才,萌卜桂兰莲。
九、姓孙的由来?
孙氏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孙氏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孙氏源于荀姓。汉朝时为了要避汉宣帝“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孙氏源于赐姓。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本姓俞,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赐姓予他为孙。
十、孙姓的起源?
孙姓有多种起源:
1、源于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姬昌的第十世后代叫惠孙,惠孙的后代武仲乙为了纪念祖父,便取祖父的名字“孙”为姓,改名为孙乙,历史上孙武、孙膑、孙权都是孙乙的后裔。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 700多年的历史。
2、来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代,孙叔敖是《芈月传》里的芈(mǐ)姓,蔿(wěi)氏,名敖,字孙叔,也叫蒍艾腊,他在任令尹时,曾开发水利有功,其子孙便以“孙”为姓。这支芈姓孙氏有2 600年的历史。
3、源于春秋时期的田完。田完祖上姓妫(guī),周武王将其妫姓改为陈,后又逃到齐国,改为田氏,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 500多年的历史。
4、源于比干的后代。比干因直谏被杀后,其子孙为避难,因比干是纣王的叔父,其子孙以其王族子孙的缘故改姓孙,这支子姓孙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5、为避名讳或赏赐的外来姓改为孙姓。如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