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成章的主人公是谁?
一、七步成章的主人公是谁?
七步成章 曹植草木皆兵 苻坚临渴掘井 晏子起死回生 扁鹊口蜜腹剑 李林甫囊萤映雪 车胤悬梁刺股 孙敬和苏秦百步穿杨 养由基才高八斗 是谢灵运说曹植对牛弹琴 公明仪两袖清风 于谦名落孙山 孙山对症下药 华陀退避三舍 重耳
二、破釜沉舟历史人物是谁?
是项羽,破釜沉舟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该成语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做事果决。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也写作”破釜沉船”、”沉舟破釜”
三、历史人物芈月是谁?
是秦宣太后。
宣太后(?―公元前265年),芈姓,出生地楚国丹阳,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人。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去世,葬于芷阳骊山。
四、历史人物最早的是谁?
蚩尤,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战神。原为炎帝臣属,炎帝被黄帝击败后,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吃不休,勇猛无比。
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
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后来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便丑化蚩尤,把他论为妖魔、邪神形象。
五、老骥伏枥,猜历史人物,是谁?
老骥伏枥(曹操 ) 〖解释〗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六、相煎何急的历史人物是谁?
是三国时的曹丕和曹植兄弟。
曹丕恐曹植争位,令其七步成诗。曹植诗曰:
煮豆持作羮,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以萁和豆形象地比喻兄弟,在权力斗争面前手足相争。反映了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悲愤沉痛的心情。
千古好诗,千古流传。曹子建不愧为一代才子!
七、图穷匕见的历史人物是谁?
图穷匕见的主人公是荆轲。
“图穷匕见”,“图”是指燕国献给秦始皇的地图;“穷”的意思就是尽头;“匕”是匕首;“见”是一个通假字,通“现”,意思就是出现。图穷匕见与东窗事发、原形毕露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差不多。
这个成语出自于《战国策·燕策三》,讲的是战国时期的荆轲奉燕国太子丹的密令去行刺秦始皇的故事,荆轲图穷匕见的意思是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就显露了出来。
战国时期,秦国特别强大,在攻灭了韩国和赵国后,又要攻打燕国,燕国的太子丹想派人去刺杀秦始皇,以此来扭转局面。荆轲是燕国的一名勇士,他特别擅长剑术,所以是行刺秦王最好的人选。为了让荆轲能尽快取得秦始皇的信任,并且能有机会近身的接近他,燕国给秦国准备了两样东西,一样是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另一样是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卷在地!图的最里面。
八、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刘禅,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
《乐不思蜀》讲的是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司马炎为了试探刘禅的态度,故意放蜀国的乐曲,此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人用“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安于现状,留恋异地,忘了自己的老家或根本不想回故土,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九、煮豆燃萁的历史人物是谁?
历史人物是曹植、曹丕。
这首诗写于黄初元年,也就是曹丕称帝为魏文帝的那年。由于曹植和曹丕曾有过争封太子的日子,曹丕心里忌惮,因此有意除掉曹植,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最后曹植在悲愤之中,七步成诗。
全诗为: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释义:
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十、东窗事发的历史人物是谁?
成语典故: 比喻阴谋已败露。
成语出处: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例句: 我早间见那做娘的打庆奴,晚间押番归却,打发我出门,莫是“东窗事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 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载,宋元间传说, 秦桧欲杀岳飞时,曾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死后,在地狱备受诸苦。王氏给他做道场,并派道士去探望他,他对道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后因以“东窗事发”或“东窗事犯”概指此事。亦用以喻阴谋败露,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