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
一、马革裹尸典故出于哪位历史人物?
马革裹尸是出自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霍去病。据传说,霍去病死后,他的部下们为了保护著名将领的尸体不被敌人所得,便用马皮将他的尸体裹起来,并将其藏在地下,以免被敌人所掘得。
这一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五路马踏青”的源头之一。其寓意是表示忠诚、脚踏实地、守护信仰、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的重视。
然而,关于马革裹尸的历史真实性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明,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只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故事,用来传颂英雄人物的忠诚、坚韧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但无论真实与否,这一典故宣扬的忠诚、坚韧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仍被广泛地继承和弘扬。
此外,马革裹尸还反映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视人的形象、强调敬重先辈和对英雄先烈的崇敬。这种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一直延续至今。
二、马革裹尸的意思?
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
三、马革裹尸的诗句?
出自清代徐锡麟的
《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本来还想背诵一下辛弃疾的《满江红》。但是他的全诗太长了,后面忘记啦。
现在只记得这一首啦!
四、马革裹尸的典故?
具体如下: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形容那些英勇牺牲在战场上的勇者。
马援,字文渊,今陕西省兴平市人 。是我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将军,东汉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
东汉自小就胸怀壮志,他准备到祖国的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担任了扶风郡的小官员。有一年,郡太守让他押送一帮犯人到首都长安。中途他可怜这些犯人,就把他们放走了,自己也因此无家可归,到处躲藏。
几个月后赶上大赦,他的事情也就不再追究了。于是他开始了他喜欢的畜牧和农业生产。
汉光武帝时他成长为一名将军,他多次率军抵御外族侵略,屡建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有一年,“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战亡。年过花甲的马援主动请求出征。他豪迈地说:“好男儿应该为国征战,以马革裹尸还乡!”他率军出兵贵州,勇战敌人,不幸病死在贵州战场上。
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因为马援而来。在东汉时期,北边的一些少数名族常常扰乱边境,在边境进行杀烧抢掠,所以边境的百姓是在水深火热之中。
五、马革裹尸梗?
马革裹尸源于”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它的意思是男子汉应当为国家战死在边疆的战场上,用战马的皮,包着尸体回来安葬。表现了保卫国家情愿战死的雄心壮志。马革指的是战马的皮。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出自南北朝范晔的《后汉书·马援传》。这篇传记,写了马援的一生,包括他的言行,他的政治活动,他的文事武功。写出了这个人的为人风格和一些精彩的言论。最后写了他奉命征五溪,师老无功,且遭马武等人的谗毁,以致死后都不能“丧还旧茔”,给这个人物增加了悲剧色彩。
从短语结构类型看,它属于偏正短语,马革,名词作状语,表方式或工具,用马革。裹尸,中心语,受“马革”的修饰。
六、马革裹尸时代?
1.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2.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七、马革裹尸的意思解释?
马革裹尸
[ mǎ gé guǒ shī ]
【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八、马革裹尸裹的笔顺?
裹的笔顺是:点、横、竖、横折、横、横、横、竖、撇、点、撇、竖提、撇、捺
裹:
绿叶紫裹。——宋玉《高唐赋》
濯颖散裹。——郭璞《江赋》
乃取蒙冲头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资治通鉴》
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醊而哭之。——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又如:裹束(包裹束缚);裹足(包裹足部。亦作“果足”:盘缠,盘费);裹革(马革裹尸)
九、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马革裹尸
[成语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典故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译文:男子汉就是要战死沙场,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安葬。
[近义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词]临阵脱逃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赴汤蹈火
[成语解释]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典故出处]清·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近义词]出生入死
[反义词]贪生怕死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比喻奋不顾身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十、马革裹尸誓不还?
马革裹尸,意思是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世祖即位,援因留西川,隗嚣甚敬重之,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建武四年冬,嚣使援奉书洛阳,帝甚壮之。十一年夏,玺书拜援陇西太守。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宾客故人,日满其门。
二十年秋,振旅还京师。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