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是哪个历史人物?
廉颇和蔺相如。
一、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赵国苦陉(今河北定州邢邑)人。中国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颇参与五国联军伐齐,击破齐军,取阳晋,拜为上卿。他曾因蔺相如位居己上,深感不服,后因蔺相如屡谦让退避而感悟,负荆请罪,二人遂为刎颈之交。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廉颇被派到长平抵御秦军,用坚壁固守之策,秦军劳而无功。后来赵孝成王中秦国所施的反间计,以赵括取代廉颇,终遭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廉颇与乐乘率军大破燕军,杀燕将栗腹,燕割五城请和。以功封信平君,为假相国。赵悼襄王即位后,派乐乘接管廉颇兵权,廉颇大怒,驱逐乐乘,自己则投奔魏国,居于大梁,但不被重用。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赵悼襄王欲复用廉颇,廉颇也想回国效力。但赵悼襄王所派的使者受到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使其以为廉颇衰老,遂不召其回国。廉颇后为楚将,最终于寿春悒悒而终。后世有说法将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二、蔺相如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三、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予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四、成语寓意
廉颇由于蔺相如位居其上,心怀不满。后来明白蔺相如的苦心后,身背荆条上门请罪,两人结成了生死之交。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领导人应该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知耻近乎勇。耻之于人大也,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此改过之要机。亦是国家世界安定祥和之要机。”常人犯错在所难免,犯了错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要有知错、认错、改错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