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王叔和著作?
一、魏晋王叔和著作?
王叔和,古代医家名。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王叔和,古代医家名。晋代医学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属山西)人。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王叔和性格沉静,博好经方,且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著有《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24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
另对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进行整理,该书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王氏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始于王氏,使之不可湮没。后世虽有人对他的整理加以非议,但多数人认为其功不可没,张仲景之学借王氏之编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另著有《论病》六卷,未见传世。
二、举例先秦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家?
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先秦时期有周游列国治病救人的神医扁鹊,东汉有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医圣张仲景,汉末三国有发明麻药“麻沸散”的名医华佗,晋代有炼丹家医药学家、著作《抱扑子》的葛洪,南北朝时有医学家道学家政治家陶弘景、著有《脉经》的名医王叔和等。
三、伤寒杂病论有多少字?
《伤寒杂病论》共16卷,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但在流传中历经兵火战乱,书多散佚,到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搜集找全其中伤寒部分,加以整理后命名为《伤寒论》;北宋仁宗时期发现《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1065年名医林亿等人奉命校订《伤寒论》时,将杂病部分命名为《金匮要略》。 《伤寒论》10卷22篇,立法397条,载方113首,计5万余字;《金匮要略》3卷25篇,载方262首,计3万字左右。《伤寒杂病论》共计8万多字。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四、伤寒杂病论 的编著是谁?
东汉末年张仲景,见动乱频繁,疫病流行,引发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他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援引《汤液经法》药方,与《内经》理论合一,完成了这部被称誉为“后世方书”之祖的中医学巨著。但此书写成后,因三国时期战乱频繁,而且各医家皆视为秘本,不肯外传,以致原书散佚不全。它的原始面貌,虽经后世考据,仍然无法完全了解。后世所知的《伤寒论》是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编纂所成。
经王叔和整理过后的版本,被称为《张仲景伤寒》、《张仲景方》或《王叔和张仲景方》,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于民间。在这段期间,抄本流传的状况并不清楚,在同时期的医书,如《肘后方》、《针灸甲乙经》、《小品方》、《辅行诀》中皆有抄录部份的伤寒论经文。在隋代太医巢元方编著《诸病源候论》时也收录了许多伤寒论的内容。
五、<<遗黄琼书>>解释?
《遗黄琼书》是一本关于中医药学的书籍,由唐代医学家王叔和所编写。书中详细介绍了中药的品种、采集、贮藏、配制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涵盖了中医药学的各个领域。这本书对于中药学的研究和应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古代中医药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对于加深人们对中医药学的了解和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王叔和出生年月?
王叔和,古代医家名。晋代医学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属山东)人。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王叔和性格沉静,博好经方,且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著有《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24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另对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进行整理,该书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王氏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始于王氏,使之不可湮没。后世虽有人对他的整理加以非议,但多数人认为其功不可没,张仲景之学借王氏之编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另著有《论病》六卷,未见传世。
人物名
王叔和
别 名
王叔和
主要成就
编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代表作品
《脉经》
出生日期
公元210年
逝世日期
公元280年
所在朝代
晋代
出生地
山东微山
七、王叔和是哪个朝代的名医?
王叔和是魏晋时期的名医。
汉晋之际的山阳郡高平县(今天的邹城郭里镇一带),出过一个大名鼎鼎的医学大师、太医令,他就是王叔和。生于东汉献帝六年(201)4 月 28 日,卒于西晋太康元年(280)10月15日,终年八十岁。原名王熙,后人习惯呼其字。
八、魏晋时期王叔和著作?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