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学派和代表医家?
一、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学派和代表医家?
中医学是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形,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从汉代到清代,中医学的七大流派,清晰的展示出中医发展、演变、日臻完善的轨迹。
一、伤寒学派
从晋唐至宋元明清,伤寒学派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其中代表人物为东汉时期的医学名家张仲景,南阳郡涅阳人。年轻时是从同郡张伯祖。经过多年钻研和临床实践,留下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收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二、寒凉学派
又称河间派,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七皆从火化”之说,创“火热论”,疗疾多用寒凉药物。不仅对中医病机理论的提高做了很大贡献,并对后世创立温病学说大有启迪。
三、攻邪学派
攻邪学派是金元时期另一学派,代表人物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是金元四大名医之首。
张从正在《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一旦太过,都可以变成邪气,导致人体上、中、下三部发生病变,称为“天、地、人三邪”,主张采用并丰富了汗、吐、下三法,扩大了三法的治疗范,偏重攻法。故得名“攻邪学派”
四、补土学派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桓老人,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独重后天脾胃,创作巨作“脾胃论”,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之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为“补土派”。
《脾胃论》全书由医论38篇,方论63篇组成,分为上、中、下三卷。 上卷分别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中卷就气《脾胃论》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发,并译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五、滋阴学派
到了明代。薛已等诸医家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探讨脏腑病机逐渐侧重于虚损病症,形成了善用温补的特点。
薛已字新甫,号立斋,出生于医生家庭。初为殇医(外科医生),后以内科驰名。主要学术思想是以人体脾胃命门为主,强调真阴真阳的不足,谓“真精合而人生,是人亦借脾土而生”并以温补取效,从此开创温补学派。主张治病必求于本,临证治疗常用古方,其变化加减也只在一两味之间,但疗效显著。强调整体观念,以气血为纲,补气益血活血,创伤科内治法而成为整体派。
七、温病学派
吴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
明代末年,瘟疫流行,当时流行的一些疾病,用伤寒论学说加以论证,其收效很不理想。以吴有性为开创,叶天士,吴瑭为中坚的医家,对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推究病院,对疠气说有了崭新的想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温病热病的论治理论,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并结合自身经验整理成《瘟疫论》一书,对传染病治疗进行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这七大医学流派,成为祖国医学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链条与脉络,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医发展、演变、日臻完善的轨迹。至于历史上的众多医家,其中包括那些名垂青史的历代名医,技艺高超,著述颇丰,但未有明显的学派倾向,亦不失为医界星空的一颗颗璀璨明星。中医流派是历史的产物,是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医界后人万分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教育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模式,基本上取代了沿袭数千年的师徒授受,而成为培养当代中医人才的主要途径,数以万计的学院派,成了中医界的主力军,这是中医事业和教育的一大飞跃。
但是中医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临床实践与经验的积累,要靠医生的医疗水平与能力。因此,在培养共性的同时,要更注重培养和发展医者的个性。对不同流派的继承和实践,是造就特色中医的重要方式,也是繁荣中医学术,倡导百家争鸣,丰富中医内涵,呈现中医生机的有力保障。
二、”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史圣“司马迁,还有哪些圣人?
有医圣张仲景
在古代,医生并不是一个十分受人爱戴的职业,他与我们现在正好相反,医生是一个非常受到他人歧视的职业。可是却有一个人,他根本不顾当时的环境有多么的恶劣和世俗对他的鄙视,他不仅十分刻苦的学习医书,还特别爱钻研医学。他四处拜访有名的医生,,许多的名医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都将自己压箱底的家传的秘籍亲自的传授给他,这就是他迅速成长成为了一名非常有名的医生,他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医圣的张仲景。
张仲景当医生的时候对病人的观察十分的细致入微,有一次,他遇见了一个人,他上下打量个这个人几眼以后。就对他说你的身体有些问题,你必须赶紧吃药了,只要你服了我配的药就可以药到病除,不然的话,你肯定会生一场大病的。不到四十岁你就会掉光你的眉毛。可是这个20多岁的人,对于张仲景的话一点都不信,觉得他纯粹是在胡说,可是到了40年的那年,他果然大大的生了一场病,而且还差点丢掉了性命,不仅如此,眉毛也真的全部都掉光了。
后来张仲景被调到了长沙做了太守,他仍然不忘为百姓们解除因为疾病带来的痛苦。但是他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的那两天都会打开大门但是却不是为了处理正事,而是为了专门给百姓们治病。喂!就这样美到了初一和实物的这两天她的伢们钱就会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病人后来为了纪念坐在大堂上给百姓们治病的郎中,人们就开始把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医生。
后来有一年,国家里开始流行起疫病,成千上万的人都死于疾病的痛苦。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当地一个非常大的家族,人口高达到200多个人。可是自从大病开始流行了以后不到十年,他的家族就有大部分的人死于疾病,其中死于伤寒疾病的人占了其中的七成。看到了这个情形以后,张仲景十分的痛心,他决定辞掉官职,专心的开始研究医学,他一定要制服商行政这个瘟神,他开始游历全国各地,经过了数十载的年月,他终于写成了一本名作叫做《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不仅解救了他家族中患伤寒的人,也解救了世上成千上百的人免受痛苦。他写的这本书,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是留下了不朽的传奇,他对我们后世中医的发展影响十分的巨大,至今书中的许多处方都还在被临床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一些现代医生无能为力的疑难病症有十分神奇的药效。
张仲景生于公元前150年,死于公元前215年左右,是东汉南阳涅阳人,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人。他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主要确立了辩证论治,撰写《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医圣。在《伤寒杂病论》里收录了大量方剂,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瑰宝。
张仲景不仅在中国医药学史上有着医圣的称号,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有着极高的荣誉,在汉代之后,每朝都有专门研究张氏医学的人,超过了五百家,到了现在,还有张仲景研究学院。他在亚洲地区,特别是日本,朝鲜,东南亚,都有着很高的影响力,是现在中医楷模,他的精神鼓舞的后世从医者探索生命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