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物

宇航员在太空做什么? 在太空中宇航员们都吃点儿啥?

时间:2023-12-08 来源:otovc.com

一、宇航员在太空做什么?

1、保证航天飞机的正常运行

航天员在太空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航天飞机的正常运行,这样才能执行其它的任务。例如,要进行航天器控制的常规操作,维修航天飞机生活舱或工作舱内的仪器、仪表系统,定期向地面通报航天器运行状况和自身的身体状况等;

2、释放卫星和回收卫星

航天员在太空可以释放卫星或利用航天器上的机械臂将有故障的卫星“抓”回来,进行维修。也许航天飞机有史以来发射的最有名的卫星要算是“哈勃”太空望远镜。航天飞机后来曾经三次回到太空为“哈勃”更换部件。在更换部件前,一名航天员必须用航天飞机上的机械手将它捕获,运送到有效载荷舱内。航天员进入有效载荷舱,爬上哈勃太空望远镜,安装新部件。当地面控制人员确信哈勃望远镜运行状态良好后,再由机械臂将它释放回太空

3、进行科学试验

航天员在太空,可以利用空间的特殊环境,进行很多科学实验,具体地说,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空间生命科学试验-观察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机体出现的生理、生化变化,探讨其机理和验证防护措施的有效性;研究动物和植物在太空环境中的生长、发育和变异等。

(2)空间科学的研究-航天员在航天器上可以操作各种观察和测量设备,对地球环境、太阳、月球面、地球磁场、电离层、大气层等进行深层次的观察与研究,通过载人航天器上的天文望远镜,进一步揭示天体的真实面貌。

(3)对地球进行观察-航天员利用远离地球的有利条件,可对地球表面进行全面的观察、摄影和光谱测定。通过这些工作,收集有关地球自然资源、地质地貌、大气层状态、耕地季节变化、世界海洋变化、水生生物状态、沙漠植被作物覆盖、森林的覆盖与储量等信息。

4、太空生产

可以利用太空独特的失重环境,研究、加工和生产在地球上不能生产的、性能优良的新材料和新产品。航天员在天上操纵“合金”和“结晶”的电加热炉,制取非常纯的半导体材料砷化锢和砷化镓,它们的经济价值很高,估计每千克价值可达100万美元。空间制药和生物制品可以大大提高药品的纯度和产量。推测目前能在天上生产的药品多达三四十种。在天上生产药物一个月的产量可相当于地球上同样设备20年的产量。

5、组装太空站

国际空间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人造天宫”。国际空间站总质量可达400多吨,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这个庞然大物是不可能在地面组装好发射到太空的,它采用的是桁架挂舱式结构,即以桁架为基本结构,增压舱和其它各种服务设施挂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挂舱式空间站。组装国际空间站的任务落到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号航天员身上。他们必须将组装的部件送上太空,并进行舱外活动,将它们组装起来。

二、在太空中宇航员们都吃点儿啥?

  宇航员霍华德在和家人进行通话,谈到零重力导致胃酸倒流,很不舒服,而且抗胃酸片已经只剩下3片了。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中吃什么呢?  宇航员的食物丰富多彩,从最初的十几种已经发展到了100多种。宇航员每天一般吃4顿饭,一周之内的食谱不重复。有人以为宇航员的食品都是做成牙膏状的挤着吃,肯定很乏味,其实这是早期宇航员的状况,现今早已今非昔比了。宇航员可以在太空中吃到香肠馅饼、辣味烤鱼、土豆烧牛肉、奶油面包、豆豉肉汤、金枪鱼沙拉、饼干、巧克力、酸奶、果脯、果汁等各种各样的佳肴,美国宇航员甚至可以喝到他们爱喝的可口可乐。不过,宇航员吃饭并不能随心所欲。他们必须按地面营养师为他们配制好的食谱用餐。美国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吃饭时,先把标有第几天第几顿字样的塑料袋从食品柜中取出。每个塑料袋里装有7种食品,供一名宇航员食用。太空食品均为脱水食品,临吃前可把食物放入一个碗形的容器中,再用注射器将一定数量的水注进容器,然后再放进烤箱里加热。一顿饭不超过半小时就可以“做”好。  太空餐桌是特制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盘等餐具,桌上装有水冷却器和加热器。吃饭时,宇航员必须先把脚固定在地板上,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面对摆在餐桌上的饭菜,千万不要着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夹饭、张嘴、咀嚼一连串动作的协调。端碗要轻柔,动作太猛,饭会从碗里飘出去;夹饭、夹菜要果断,夹就要夹准、夹住,最好不要在碗里乱拨拉,以免饭菜飘走,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饭菜夹住后,张嘴要快,闭嘴也要快,因为即使是放到嘴里的食物,不闭嘴它也会“飞”走;咀嚼时节奏要放慢,细嚼慢咽利于消化,还可以减少体内废气的产生和排泄,避免宇航员生活环境的污染。  有些人最喜欢在吃饭时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饭最忌讳的就是边吃边说。边吃边说会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飞出嘴外,飘在餐厅或生活舱里,宇航员稍不注意吸进鼻腔就容易呛到肺里发生危险。  中国神舟系列飞船上宇航员是怎么吃饭呢?  中国神舟飞船70余种食品,每天不重样。有关航天员食品遴选的基本原则如下:  1、营养结构应适合于航天员的工作性质,营养要全面。  2、食品质量标准高于国标,牛奶参照国标。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关键是保证食品质量的一致性,以免航天员食用后出现问题。  3、食品口味与常人相同。  4、航天员食用的食品必须留样,并保存三天,以跟踪航天员食用后的反应。  太空中第一顿早餐  神九航天员在太空的第一顿早餐为什锦炒饭、干烧杏鲍菇、雪菜肉丝、榨菜、叉烧酱、浓香奶茶。镜头人员解到,鱼香肉丝、松仁玉米、木须肉、黑椒牛柳、什锦炒饭、川味辣酱、柠檬茶等等,在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中,7大类共70余种中式食品随航天员征战太空。  这次“神九”任务的食品,从品种到味道都在地面做了很多试验,甚至都请航天员进行了品尝,还针对女性航天员的特点开发了一些食品。食品大致分为罐头食品、脱水食品、中水分食品、自然型食品等以及饮料。比如什锦炒饭、虾仁炒鸡蛋等,饮料主要有柠檬茶、菠萝汁、葡萄汁等,此外,还有川味辣酱、甜辣酱、番茄酱等佐餐调料供3名航天员选用。  太空食品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可以加热,这其实也是面向未来中长期太空飞行的发展方向。食品事先存放在一个专用的食品柜,每一餐吃什么东西都已设定好。航天员把该吃的食品拿出来,不同的食品有不同的包装,并放在不同的格子里设好温度加热,定时结束会自动断电。加热好后,拿出来放在餐盘当中,开袋后就可以吃了。所谓的就餐就是把食品加热后固定在一个地方,并让航天员保持一个合适的体位,来模拟地面正常的吃饭。  除了吃饭,航天员每人每天大概要喝2.2公斤的水。想喝水时,航天员会拿一个饮水器,和水箱连接,把饮水器塞到嘴里,饮水器里有个水嘴要压到舌头下面,然后靠手捏一下开关,水就被压出来。航天员每个人都有自己专用的水嘴。  以中式传统特色食品为主  专家介绍,神九任务食品以中式传统特色食品为主体,具有耐贮藏、感官接受性好、适应航天员个性饮食需求的特点,使航天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期间也能够体验到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氛围。  航天食品是否合航天员的口味?专家介绍说,食品在研制的过程中,按照“营养平衡主副食搭配”的原则,在满足重量和体积严格受限的前提下,广泛征求航天员意见,充分考虑航天员口味特点,每一项食品研制出来时,先请航天员品尝并填写“感官评价表”,只有在60分以上的食品才能入选这次任务的食谱。  女航天员有“小灶”  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女性航天员首次亮相。研究室针对空间环境下女性营养需求和生理特点,设计出满足女航天员饮食需要的飞行食谱,充分保障了女航天员首次参加载人飞行的饮食健康和营养平衡。  抗氧化食品帮助适应太空  针对中长期载人飞行人体代谢特点和医学防护要求,研究室还研制出具有缓解细胞氧化、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抗氧化功能食品,通过饮食手段提高了航天员对航天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防护能力。  在航天器载荷和功耗严格限制条件下,研究室攻克了残留食品处理关键技术,解决了在不额外消耗飞船电力、不过多增加飞船上行载荷的前提下残留食品处理用品轻量化、高可靠性和零功耗之间的矛盾。

三、中国宇航员在太空喝什么?

1、航天员喝的水是饮用纯净水加纯天然海洋浓缩液。

2、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不但容易脱水,还伴有大量的矿物质的流失,因此航天员饮用水中含有很高的矿物质,而且这些所含矿物质的含量比正常的要高一些。航天员饮用的水属于小分子团水。小分子团水生物利用率高,饮水量小,排尿也少,水中的生物效应却不降低,适合航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员饮用。

3、目前载人航天器的饮用水都需要发射时从地球携带。在正常的轨道飞行中,每位航天员每天需要饮用大约2.5公斤的水。

4、知识链接:短期飞行的载人航天器采用贮水容器,从地面携带清洁水。采用燃料电池作为一次能源的航天器主要依靠燃料电池产生的水,并收集和贮存来自湿度控制系统的冷凝水,用离子交换膜、活性炭或化学吸附剂加以净化和消毒后,作为饮用、洗漱和水蒸发器的水源。长期飞行和多乘员的航天器必须装备复杂的废水处理系统,将尿和洗漱水等废水回收、处理,使废水再生。根据人体参数规律,1名航天员在轨一天产生的尿液和冲洗水约为2.0kg,一天活动中人体向舱内排湿约1.8kg,将航天员的尿液以及舱内的冷凝水进行收集,然后经过净化处理,可以作为在轨饮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宇航员在太空中吃什么?

太空生活中,我们的航天员可以吃到中式饭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介绍,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不仅可以吃到诸如八宝饭、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中式食品,饭后还可饮用一杯用中药和一些滋补品配制的饮料。

科学营养的菜单

为了节省飞船的空间,航天员携带的航天食品必须尽可能重量轻、体积小、营养好,而且不含残渣。食品必须符合失重条件下航天员生理改变的要求。航天飞行导致航天员骨钙丢失、肌肉萎缩、红细胞数量减少,因此,食品要针对失重环境可能导致的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改变,包括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尽管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时间不长,航天员生理状态变化对食品成分的要求不太高,但都按长时间飞行做了设计。

太空食品不再乏味

早期的太空食品的确有些乏味,如今已经极为丰富了,国际空间站上的食物可以保证6天之内不重复,宇航员一日三餐的典型食谱是:早餐:橘子汁、桃子、香肠、可可、炒鸡蛋和小甜面包;午餐:奶油蘑菇汤、火腿干酪三明治、焖蕃茄、香蕉和饼干;晚餐:虾仁、煎牛排、嫩茎花椰菜、草莓、布丁和可可。

宇航员还可以得到自己喜爱的一些调味品,比如番茄酱、芥末和蛋黄酱,以及液态的盐和胡椒,因为在太空中宇航员不能往食品上洒盐或是胡椒,在失重状态下,这些粉末会到处乱飞,有可能堵塞通风孔或者污染设备,也可能飞到宇航员的眼睛、嘴巴或是鼻子里。

经过不断改进,欧美的宇航员已经可以用普通的匙子和叉子进餐,因为餐具被固定在桌面上,食物靠自身的粘性,不会从盘中飞走。

最受欢迎的太空食品

1、糖衣巧克力豆

在太空零重力环境下,宇航员吃巧克力豆就像是在扮演吃豆小精灵,这种糖衣巧克力豆在太空零重力下漂浮着,坚硬的糖衣外壳和巧克力豆入口即化。

2、冷冻脱水冰淇淋

在太空上品尝的冰淇淋并不是冰凉的感觉,而是像干粉一样的食品,这种冷冻脱水处理后的冰淇淋进入宇航员口中即会融化,也能让宇航员感受到冰淇淋的口味。然而事实上,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并不装配用于冷藏这种冰淇淋的冷却装置,宇航员们只有在刚离开地面时能够品尝到这种冰淇淋。

3、辛辣绿豆

宇航员同样对辛辣绿豆十分青睐,尤其喜欢其辛辣口味。这种太空食物并不是家常能够制作的美味绿豆,它已成为宇航员们菜单上的主要食物。

4、西红柿

近年来,美国宇航局时常将数百万粒植物种子带到太空,通常最受欢迎的是西红柿。据称,太空中的西红柿籽在地面上种植之后口味独特,会更加美味。

方便简洁的太空餐

航天员的菜单很丰富,有20多种食品可供选择,它们照例被特制成一块块的“压缩砖”或“牙膏管”,吃的时候要兑上一定比例水,食物才能恢复原形。据说这些太空食品不仅营养丰富,早、午、晚三餐的设计也非常科学,这些食品,地面人员食用后都反映口感不错。

前苏联和美国早期的航天飞行,将经过特殊加工的液体或半固体食品装在类似牙膏管的容器内,航天员进食时采用“嘴对嘴”的方式,通过一根导管将食品直接吸入口内。如今,随着包装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航天员的进食方法越来越接近地面。我国的航天食品通常制成长方形、球形等,如肉块、鱼块、点心块等,表面涂有一层可食的保护膜,航天员进食时一口一块,既方便简洁,又不会掉屑,可以避免食物碎屑散落在舱内飘浮。

五、宇航员在太空如何洗澡?

在太空淋浴时,由于处于微重力环境中,水不会自动向下喷流,所以淋浴用水必须加压供应。淋浴用水还要在一定流量的连续气流带动下,才能进行全身喷淋,否则水不仅不容易喷洒到全身,而且大小不同的水滴或水球,会在喷淋室内自由漂浮,很容易进入航天员的眼睛和鼻腔内,引起航天员呛水。

在太空淋浴时,航天员必须戴上专门的呼吸口鼻罩,通过管子直接呼吸淋浴室外的空气。淋浴系统还必须设有离心式水气分离器,以便将水气混合物吸出,并实施水气分离,然后将水输送到再生水处理系统循环使用。

六、宇航员在太空冷吗?

有人想起当初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时,指令长聂海胜报告空调太冷,地面指挥中心让他自行调节温度,会不会是咱这天宫空间站比国际空间站更冷,所以必须多穿点?

天宫空间站运行在离地面约400公里高的近圆轨道上,这里空气极稀薄,接近真空。由于强烈的太阳辐射,空间站向阳的一面温度高达121℃,而当空间站转到地球背阴面时,它表面的温度一下子降到零下157℃,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空间站在太空以惯性飞行,它必须保持每秒钟大约7.8公里的速度才不会掉下来,这意味着天宫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们每天要看16次日出和16次日落,空间站每天也要经历16次“冰与火”的考验。

空间站外部温度变化巨大

当然啦,你完全不必担心航天员们会经受什么煎熬,空间站有一整套热防护和热交换系统。无论是国际空间站(ISS)还是咱们的天宫空间站,它的外表面都是白色的,因为白色可以反射绝大多数的光,吸收的热能也更少。

空间站表面有完善的热防护

在空间站防护盾下方,还覆盖着厚厚的热绝缘层,这是由一许多层镀铝的聚酰亚胺薄膜夹着高强度β布构成的毯子。由于铝可以反射大部分红外辐射,因此空间站包裹的这一张毯子能阻挡外边的热,不让空间站变成烤炉,其内部热能也不容易散失。实际上你看到许多卫星、还有嫦娥着陆器表面金灿灿的东西,那其实不是黄金,它就是镀铝的聚酰亚胺隔热毯。

空间站内层还设计了复杂的热交换管道,通过管道里液态氨的不断循环流动,使空间站四壁的热保持均匀。

空间站热绝缘层

空间站在太空中飞行,它的重力接近于0,因此在空间站里边没有自然的空气对流。空间站的空气对流是由送风抽气系统强制实施的,换气系统里加了空调。有了这些防护措施加持,再加上全站空调系统,基本可以将站内温度保持在一个比较舒适的范围。

国际空间站美欧舱段的温度在18.3~26.7℃之间,俄罗斯舱段的温度大约是20~25℃,中国天宫空间站的温度还没公布,目前看来也应该在20℃上下的样子。

七、宇航员在太空怎样吃饭?

借助压缩砖或牙膏管挤到嘴里吃。太空食品并非一般的蔬菜水果,而是特别加工过的“压缩砖”或“牙膏管”,对上一定比例的水后,能够恢复原形,味道也不错,里面包含了所有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

由于在失重的条件下,菜无法像在地面上一样老实待在盘子里,而是摆在桌子上就飘起来了。所以专家们把太空食品设计成了牙膏式的,吃的时候像挤牙膏一样往嘴巴里挤。

在失重条件下,一杯盛满水的杯子朝下朝上放都一样,杯子里的水不会自动飘浮或洒落出来,如果放在桌子上,杯子会连同水一起飞起来。

所以说,宇航员在地面上原有的吃饭、喝水习惯到了太空就完全不能适用了。一般来讲,各种食物、零件、用具等都是固定好了的。

宇航员从食品柜里拿出食品后,要把装食品的复合塑料膜袋剪开一个小口,把叉子和筷子伸进口袋里叉着往嘴里送。

为了防止食品碎屑到处飘飞,影响宇航员或设备的正常工作,这种食品往往都用小包装,制成与口大小相近的方块、长方块或小球状的“一口吃”食品,吃时不必再切开。

八、宇航员在太空如何工作?

  航天员们从周一到周五都住在航天城最神秘的“禁区”——“红房子”里,犹如被真空隔离起来一样。在那里,他们不受任何外界干扰,接受宇航所需要的各种训练。宇航员训练强度大,消耗能量多,每天的伙食标准自然要高些,为人均每天90元。“红房子”外有士兵把守,如果有人想在楼外瞅瞅或是留个影,都会被士兵很有礼貌地请开,更不用说让外界媒介采访拍摄了。“所有宇航员正在进行正常集训,他们的所有情况我们不能向外界透露一丝一毫。”记者的采访请求总是被航天城对外宣传部门的官员这样婉言拒绝。然而封闭式的训练并没有侵占这些宇航员们的周未生活。周六周日,他们照常可以回家与妻儿团聚。虽然很多人与他们共同生活在一座“城中城”里,但也无缘见识这些航天员的“庐山真面目”。即使航天员走出“红房子”,在航天城里活动,也有专车把他们送到需要去的地方,外人很难接触到他们,他们随时都被很好地保护起来。如果外出执行任务,一般情况都有警车开道,护送他们到指定地点。

  航天食品要求非常高。为了节省飞船的空间和发射时的有效载荷,航天员携带的航天食品尽可以重量轻、体积小、营养好,而且不含残渣,如骨、刺、皮、核等。食品必须符合失重条件下航天员生理改变的要求。航天飞行导致航天员骨钙丢失,肌肉萎缩,红细胞数量减少,食品要针对航天员生理改变指数对膳食的营养素作适当调整,例如:肌肉萎缩要求食品提供充足的优质蛋白质,骨质丢失要求食品提供充足的钙,以及适宜的钙磷比例和维生素D;飞行初期,食品的脂肪量不宜太高,以免加重空间运动病;为防止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要限制食品中钠的分量,保证钾的足量供给。

  我国的航天食品富有中国特色。航天集团专门有一个机构负责研究太空食品。早、中、晚餐每顿吃什么,如何搭配,都设计得非常科学。太空生活中,我们的航天员可以吃到中式菜品,如鱼香肉丝、宫爆鸡丁等,航天员饭后还需用一杯茗香清爽的绿茶来提神,这种绿茶是我国自行研制的。

  航天食品通常制成一口大小的长方形、球形和方形等,如肉块、鱼块、点心块,食品表面涂有一层可食的保护膜,航天员进食时一口一块,既方便简洁,又不会掉屑,可以避免食物碎屑撒落在舱内飘浮。苏联和美国的早期航天飞行中,航天员采用“嘴对嘴”的进食方式,将经过特殊加工的液体或半固体食品装在类似牙膏管的容器内,进食时通过一根导管将食品直接挤入口内,随着包装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航天员的进食方法越来越接近地面。如今航天员可将一餐所要吃的食物装在一个餐盘上,然后用与普通餐具外型无异的餐具,以类似于在家中进餐的方式进食。

  航天食品的供给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将地面食品带上天;二是在飞船上用原料自己加工。由于载人飞船发射费用昂贵,约1万美元/千克,而一个航天员每天需要消耗食品1.5千克,约1.5万美元。迄今为止,美国和俄罗斯都采用第一种方式,这样更加方便安全食用。我们也不例外。

  航天服按功能分为舱内用应急航天服和舱外用航天服。舱内航天服用于飞船座舱发生泄漏,压力突然降低时,航天员及时穿上它,接通舱内与之配套的供氧、供气系统,服装内就会立即充压供气,并能提供一定的温度保障和通信功能,让航天员在飞船发生故障时能安全返回。飞船轨道飞行时,航天员一般不穿航天服。

  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舱内航天服由3部分组成:一是限制层。它由耐高温、抗磨损材料制成,用来保护服装内层结构,并使航天服按预定形态膨胀,保证航天员穿着舒适合体。二是气密层,这部分用涂有丁基或氯丁橡胶的锦纶织物制成,有良好的气密性,防止服装加压后气体泄漏。三是散温层。这部分与内衣裤边接在一起,有许多管道,采用抽风或通风,将气流送往头部,然后向四肢躯干流动,经肢体排风口汇集到总出口排出,带走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

  航天员穿戴的头盔、手套和靴子更加特殊。头盔的盔壳由聚碳酸酯制成,不仅能隔音、隔热和防碰撞,而且还具有减震好、重量轻的特点。为防止航天员呼吸造成水气凝结以及低温环境下头盔面窗上结雾、结霜,航天服专家设计了特殊的气流或防雾涂层。手套与航天服相配套,充气加压后具有良好的活动功能和保暖性能。

  舱外航天服更加复杂,它是航天员出舱进入宇宙空间活动的保障和支持系统。它可以看成是一个可以操作活动的最小载人航天器。一套舱外航天服系统重量约120千克,虽然有些笨重,但在太空中却轻松自如,穿好它只需15分钟,就能保证航天员在舱外独立工作8小时。目前,研制生产一件舱外航天服需要上千万美元。

  在太空中,宇航员想怎么睡就怎么睡。美苏载人航天初期,航天器内空间狭小,航天员只能在座椅上睡觉。为防止无意中触及开关,睡觉时必须把双手束在胸前。宇宙空间最特殊的就是睡觉姿势,失重时,身体完全放松会自然成弓状,专家认为,在太空中睡觉,身体稍为弯曲成弓状,比完全伸直平躺着舒服得多。在太空中飞行,睡袋一般固定在飞船内的舱壁上,这样就像睡在床上一样舒服。失重时分不清上下,站着躺着都一样,所以,航天员既可以靠着天花板睡,也可以笔直地站着靠墙壁睡,总之你想怎么睡都可以。航天员生活在太空中,同样离不开体育锻炼。多锻炼可以提高对失重及其他航天环境的适应能力。长期航天的空间站内,都设有专门为航天员准备的“小型体育场”,里面放着自行车功量计、微型跑道、弹簧拉力器及负压筒等。

  航天员还要洗澡。原苏联的载人空间站,就配有航天浴室。航天员洗澡时,要将耳朵塞起,带上护目镜,像潜水员一样。一切准备就绪,才可以打开水龙头,一阵阵细细的水流喷在身上,形成一层夹着无数气泡的水膜,必须用毛巾或吸水刷将水吸走。失重时水不会自动流出,水箱中有气加压,水才会源源不断流出来。航天员吃用的水,不是带上去的,而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出来的水,这样既卫生又能减轻负荷。

九、宇航员在太空怎么洗脸?

洗脸的方法是用一块浸泡着护肤液的湿毛巾来擦擦脸,或者用浸过润肤液的卫生巾来“洗脸”。

不光是洗脸,由于太空的失重环境,在地球上看似简单的刷牙、梳头、剃胡须以及大小便,到了太空都变成了很复杂和麻烦的事。在此列举如下:

刷牙:按照地面上的刷牙方式是取出牙刷,挤上牙膏,然后漱口。而在太空,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因为很难控制水不漂浮。

所以,苏联宇航员是用湿毛巾刷牙,在手指头上缠上一段湿毛巾,沾点清洁剂,伸进嘴里,反复地摩擦牙齿,这一方面可以起到清洁牙齿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对牙龈按摩的作用,所以效果很好。

美国宇航员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刷牙外,还咀嚼特制口香糖以代替刷牙,感觉也不差。

梳头:梳头是用一块卫生巾铺在特制的电动梳头器上,用以梳理头发,经过梳理的头发很干净,头皮屑都粘在卫生巾上,而且头部得到了按摩,宇航员感到特别舒服。

剃胡须:这在地面上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在失重的太空就需要特制的剃须刀。

美国和苏联宇航员使用的电动剃须刀,带有专门用来吸胡须渣的匣子,以免在刮脸时胡须渣到处飘浮而影响生活。

大小便:宇航员在太空也要大小便,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航天飞机上或空间站上,都设有专门的厕所。

这当然和地面上的不一样,它要用特别的设施,一般它设在废物管理舱的房间里,厕所内有一个呈漏斗状的收尿器,收尿器内通气流可把排出的尿吸收进内部的收集袋里。

收集袋每天要换一次。

收集时要将空气排出,这样小便就不会飘来飘去。

舱壁上还镶嵌一个渗透力强的滤水袋,每用一次,更换一个。

滤水袋通过气流,使粪便沉淀固化。为了掌握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情况,宇航员每次上天都要将自己的一部分大小便冻结成标本,在返回地球时,供科学家们分析研究。

十、宇航员死在太空事件?

迄今为止,只发生过1次宇航员因事故死在太空中的惨烈事故,那就是1971年的6.30事件。短短40秒内,3名苏联宇航员窒息而亡、肺部爆裂、体液蒸发成气体,惨不忍睹。

版权所有 ©2021 服装贸易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523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