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平事迹? 老子生平事迹?
一、辛弃疾生平事迹?
辛弃疾生平:
早年嫉恶如仇——中年步入仕途——几次大起大落——晚年壮志未酬。
辛弃疾是南宋将领和官员,也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的五月十一日,祖上为狄道人,自始祖辛维叶时迁居济南历城,从小在战乱下的生活给辛弃疾埋下了精忠报国的信念。
少年时期跟随着起义军一起反抗金军,曾创下夜袭敌军取叛徒首级的赫赫战功,这从侧面反映出了辛弃疾是一个身手不凡的人。因为自己勇猛无比,在25岁的时候就被皇帝赏识提携,做了江阴签判,但是因为辛弃疾不同流合污的刚毅性格导致辛弃疾在仕途上并没有一帆风顺。
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开禧三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英雄的一生落下帷幕。
二、老子生平事迹?
老子名耳,字伯阳、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生于东周的苦县厉乡曲仁里(原属陈国,后并入楚国,今河南省鹿邑县),据《史记》记载,老子是婚生子。
老子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李聃的学说后被庄周、杨朱、列御寇等人发展,后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统治理念,和庄子同样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合称“老庄”,或与太史儋并列,存世约有九十余岁或一百岁。李聃被尊为道家与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三、陈景润生平事迹?
陈景润(1915年-1997年),著名的地震学家,曾获得许多国内外科学界的荣誉,对中国的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景润的生平事迹包括:
1. 教育事业:陈景润在1940年代先后就读于中央大学、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他曾担任过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机构的教授和研究员,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生。
2. 地震预测:陈景润是地震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之一,他提出了地震前兆理论和地震的周期性规律,并发现了地震前兆中“P波快慢跳”的现象。他着重研究了中国的地震,包括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地震事件,并在预测某些地震的具体时间、地点上有过精准预测,为国家防灾减灾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3. 科学交流:陈景润特别注重与国外地震学家的交流和合作,积极拓宽国内地震学的视野,并充分发挥国内地震学的优势和特色,使中国地震学在世界地震学领域内扬名立万。
陈景润的杰出成就影响深远,为地震学和中国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一位优秀科学家的刻苦求学、坚定信念、勇于探索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四、徐志摩生平事迹?
徐志摩(1897年1月--1931年11月)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名章垿,初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字志摩,小字又申。徐志摩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毕业后,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对于徐志摩,在中学里就曾学习他《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徐志摩出身于实业家,其父徐申如是民国初期的大实业家,所以徐年幼时便在私塾就读,也为其诗歌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在北京上学期间,徐志摩通过关系拜梁启超为师。在1918年徐开始留学历程,先后在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康桥大学读书。在读书期间发奋图强,取得优异成绩。期间,徐结识林长民和林徽因,后经著名作家狄更生推荐进入康桥大学学习,徐志摩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徐志摩有两任妻子,想必大家都知道,第一任妻子是张幼仪,在结婚之前,两人并不相识,属于父母包办婚姻,但是个人觉得徐志摩在对待张幼仪的问题上,确实是欠缺太多;徐志摩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和理想,与张幼仪离婚后,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两人的婚姻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林徽因在徐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两人一直也保持很好的关系,徐就是因为要参加林徽因的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乘坐飞机而遇难(徐志摩乘坐飞机失事的最重要原因),可见在徐心中的林徽因有多么重要。
徐志摩留学期间正是欧美国家战后发展的快速时期,在1918年11月第一次时间大战结束后,徐志摩的留学生涯也算刚开始。徐志摩的大量创作是从美国开始的,《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草上的露珠儿》、《偶然》,这些诗反映出徐志摩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在英国求学期间,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是徐对康桥的离别伤感,始终隐约闪现着美妙的意境。
徐志摩参与编写《晨报》副刊《诗镌》,《新月》等,作为新月社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对新月社的成立和发展影响巨大,徐的经历和对自由、爱、理想等的追求一直贯穿新月社发展的历程中。徐还担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追求自由民主、爱情和理想的人生是徐的追求,所创作的诗歌大多具有浪漫理想色彩,敢于追求自由的浪漫!
五、吴用生平事迹?
吴用,表字学究,绰号智多星,道号“加亮先生”,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角色。
吴用原本是山东济州郓城县东溪村私塾先生,但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与晁盖自幼结交,帮他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因此上梁山。
后凭借其才华,激林冲火并王伦,又帮助梁山破祝家庄。晁盖死后帮助宋江坐上梁山寨主并攻破曾头市、大名府。在梁山处在上升期,收服许多头领。梁山大聚义后,两败童贯、三胜高俅,并推动招安进程。
接受招安后,随梁山军队南征北战。平灭了几方势力后,被封武胜军承宣使。得知宋江被害死后,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左侧。
六、彭湃生平事迹?
彭湃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彭湃(1896年10月22日—1929年8月30日),男,乳名天泉,原名彭汉育,广东省海丰县城郊桥东社人(今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曾用过王子安、孟安等化名。出身于一个工商地主家庭。
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在广东海陆丰地区(今汕尾市)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
民主革命时期,彭湃开展农民运动,撰写的《海陆丰农民运动》一书,成为从事农民运动者的必读书,被毛泽东称为“农民运动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
2009年9月10日彭湃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896年10月22日彭湃生于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城龙津溪畔的一个地主家庭。父彭辛,生母周凤(海丰公平人)。有兄弟姐妹七男四女。
1901年(6岁)彭湃进海城七圣宫读私塾。
1903年(8岁)进林祖祠小学读书。
1906年(11岁)父与嫡母相继去世。
1909年(14岁)进海丰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
青年时代
画像
1912年(17岁)彭湃与鹿境乡蔡素屏结婚。
1913年(18岁)进县立海丰中学读书。
1918年(22岁)春,离开海丰到广州广府中学上学。夏,东渡日本至东京,入成城高等预科学校学习日语和补习课程。
1918年(23岁)5月下旬彭湃回到海丰;6月中旬被迫返日继续学习;9月30日考入早稻田大学专门部三年制政治科。
1919年(24岁)9月18日加入建设者同盟,不久又加劳动者同情会。
1920年(25岁)10月在东京发起组织赤心社;11月加入由日本人和朝鲜人在东京发起组织的戈思摩俱乐部。
革命岁月
1921年(26岁)5月初回国后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5月15日-19日,在《双周评论》第一、二期发表《日本底五一》。后发起组织社会主义研究社;7月30日发起组织劳动者同情会;9月1日在《新海丰》创刊号上发表《先同胞》。[1]
1922年(27岁)7月29日晚上彭湃与另外5位农民组成全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六人农会;5月4日组织海丰学生举行庆祝五一劳动节的集会和游行;5月14日与李春涛等创办《赤心周刊》刊行;6月2日在《赤心周刊》第4期发表《谁应当出来提倡社会主义》;6月下旬深入农村,开始从事农民运动;7月29日“六人农会”在得趣书室成立。
1923年(28岁)1月1日海丰县总农会成立,彭湃为会长。彭湃为总农会制定了会旗,起草了临时简章、章程;4月到陆丰推动农民运动,协助成立了“陆丰县农会筹备会”;5月海丰总农会改组为“惠阳农民联合会”,彭湃为会长;7月“惠阳农民联合会”改组为“广东省农会”,彭湃为执行委员长。起草了《广东农会章程》;11月在汕头发起组织惠湖梅农会。
1924年(29岁)4月初彭湃抵达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21日-6月1日在广州参加团广东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区执行委员会委员;6月30日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为第一届农讲所主任;11月26日彭湃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达到广宁。开展长达3个月的广宁农民反对地主武装的斗争。
1925年(30岁)2月19日广宁农民反对地主的武装斗争胜利结束,彭湃赴东江参加东征;4月带领海丰成立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5月1日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正式成立广东省农民协会;10月29日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改组为海陆丰地委,彭湃任书记。
1926年(31岁)1月1日所着《海丰农民运动报告》一书在当天创刊的《中国家农民》连载;5月1日主持召开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二届执委常务委员;5月29日出席国民党广东省常部执行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5月30日出席广州各界纪念五卅惨案周年大会;6月2日在第六届农讲所向学员讲授东江农民生活状况及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
1927年11月领导建立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马上着手进行土地革命和镇压反革命。
1928年上半年彭湃领导的农民武装加上徐向前带领的广州起义部队红四师部分兵力,在海陆丰、普宁、惠来、潮州一带开展游击武装斗争,捍卫苏维埃政权。
1928年11月彭湃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奉命赴上海,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
被捕就义
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白鑫出卖而被捕;30日在上海龙华与杨殷、颜昌颐、邢士贞4人同时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
七、祖冲之生平事迹?
祖冲之是一名数学家,最大事迹是算出了圆周率的大概值
八、刘伯温生平事迹?
刘伯温生平事迹
刘伯温(1311-1375年)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后来被谥为"文成"。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九、生平事迹拼读?
生字拼音是sheng,声调是一声。平字拼音是ping,声调是二声。事字拼音是shi,声调是四声。迹字的拼音是ji,声调是四声。sheng,ping,shi,ji
十、莎士比亚生平事迹?
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父亲是个商人。4岁时,他的父亲被选为“市政厅首脑”,成了这个拥有两千多居民,20家旅馆和酒店的小镇镇长。这个小镇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莎士比亚在观看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小小的舞台,少数几个演员,就能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表现出来。
他觉得神奇极了,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
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学着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起戏来,并想长大后从事与剧本相关的工作。
但不幸的是,他父亲经商失利,14岁的莎士比亚只好离开学校,给父亲当助手。
18岁时他结了婚,不到21岁,已有了3个孩子。
他的妻子比他大8岁,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婚事常常感到遗憾,在他的作品中曾说:“女人应该与比自己年纪大的男子结婚”。
不过,他对辛勤持家,抚养孩子成人的妻子依然关怀备至。 1586年,富于进取精神的莎士比亚随一个戏班子步行到了伦敦,并找到一份为剧院骑马的观众照看马的差使。
这虽然是打杂,但毕竟跟戏剧挂了钩了,莎士比亚尽力尽心地干这个工作,他干得很好。
骑马来的观众都原意把马交给他。
莎士比亚常常忙不过来,只得找了一批少年来帮忙,他们被叫做“莎士比亚的孩子们”。 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还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
当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华,他终于能演一些配角了。
演配角时,莎士比亚也认真演好,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
那时候,伦敦的剧团对剧本的需要非常迫切。因为一个戏要是不受观众喜欢,马上就要停演,再上演新戏。莎士比亚在坚持学习演技的同时,还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了解了自己祖国的历史和人民不幸的命运,他决定也尝试写些历史题材的剧本。
27岁那年,他写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剧本上演,大受观众欢迎,他赢得了很高声誉,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
1595年,莎士比亚写了一个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上演后,莎士比亚名霸伦敦,观众像潮水一般涌向剧场去看这出戏,并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这部剧本中,作家写了自由爱情的可贵,谴责了封建制度对爱情的迫害,歌颂了理想的爱情。 1599年,莎士比亚已经很有钱了,他所在的剧团建成了一个名叫环球剧院的剧场,他当了股东。
他还在家乡买了住房和土地,准备老了后回家备用。
不久,他的两个好友为了改革政治,发动叛乱,结果,前者被送上绞刑架,后者被投入监狱。莎士比亚在悲愤不已,倾注全力写成剧本《哈姆雷特》,并亲自扮演其中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