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物

科学家的事迹有哪些 牛顿,爱因斯坦两位科学家有哪些故事?

时间:2023-06-19 来源:otovc.com

一、牛顿,爱因斯坦两位科学家有哪些故事?

期以来,牛顿认为,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存在,是这种无形的力拉着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但是,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呢 直到有一天,当牛顿在花园的苹果树下思索,一个苹果落到他的脚边时,牛顿终于获得了顿悟,他的问题也逐渐被解决了. 传说1665年秋季,牛顿坐在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下苦思着行星绕日运动的原因.这时,一只苹果恰巧落下来,它落在牛顿的脚边.这是一个发现的瞬间,这次苹果下落与以往无数次苹果下落不同,国为它引起了牛顿的注意.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理所当然的现象中找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这种来自地球的无形的力拉着苹果下落,正像地球拉着月球,使月球围绕地球运动一样. 这个故事据说是由牛顿的外甥女巴尔顿夫人告诉法国哲学家,作家伏尔泰之后流传起来的.伏尔泰将它写入《牛顿哲学原理》一书中.牛顿家乡的这棵苹果树后来被移植到剑桥大学中. 牛顿去世后,他被当作发现宇宙规律的英雄人物继而被赋予传奇色彩,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但是事实是否如此却无从找到其他史料加以考证.

二、为两弹一星献身的中国科学家故事有哪些?

提到“两弹一星元勋”大家都能说几个名字,钱学森、邓稼先、于敏、孙家栋……。但是要是问你,他们具体都有哪些贡献呢?很多人都混为一谈。曾经总有人问钱学森核武器原子弹的问题,他回答说“问道者盲”。钱学森并不是搞核武器的,他也多次强调“导弹研制是集体力量,不是一个人能办到的”。

“两弹一星元勋”指的是我国在1999年,对研制“两弹”指的是导弹、核武器(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一星”(卫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专家进行表彰。这些专家主要贡献来自于三个领域:航天科技(导弹、卫星)、核武开发(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国防科技等。

这些核武器制造和核试验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人:

1.核弹之父——钱三强,原子能事业的领军人物,他解决了核武器中的关键技术重水型反应堆,回旋加速器等技术,此外,中子物理和氢弹研制理论也有突出贡献。钱三强打开了核反应的大门。

2.两弹之父——邓稼先,杨振宁的挚友,设计原子弹、氢弹并使其爆破成功,完成氢弹研制和试验工作。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的奠基者,是原子弹,氢弹成功的关键人物之一。

3.核物理专家——王淦昌,核武器实验工作开拓者,惯性约束聚变,指导参与原子弹,氢弹研制,指导进行地下核试验。提出用激光打靶实行核聚变设想。他还是出色的教育家,是邓稼先、李政道的老师。他在探测中微子、反西格玛负超子、惯性约束聚变,都是世界级的贡献。

4.氢弹之父——于敏,本土培育的两弹元勋,他是半路出家,由理论物理转为氢弹研究。解决了热核物理一系统关键性问题,使氢弹原理取得突破,使我国仅用2年零8个月完成了原子弹到氢弹。他提出于敏构造,要优于美国的T-U构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持有氢弹的国家,他被誉为“氢弹之父”。他在邓稼先的基础上,使我国的氢弹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5.中国核司令——程开甲,在钱三强指导下,他的核试验方案设计非常成功,他参与了几乎所有的核试验,包括原子弹、氢弹、导弹结合、地下核试验、竖井试验……。成功解决了原子弹内爆机理关键问题,他建立内耗热力学理论,在核爆炸及效应理论,爆炸测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是核试验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司令。

6.核科学主要开拓者——朱光亚,他是核科学战略性的专家,我国工程事业支柱性人物,从事核反应堆研制工作,参与历次原子弹、两弹结合、氢弹试验,攻破诸多技术。是我国核事业领军人物。对于核武器方面,钱三强成功进行了核试验,邓稼先研制了原子弹、氢弹,于敏把氢弹进一步升级使中国唯一具有氢弹的国家。程开甲就是进行各种核试验的指挥司令,朱光亚参与核试验,核弹结合的全过程。有了核武器、原子弹、氢弹,怎么把他们送出去呢?这就需要火箭、导弹等运输工具。

7.航天之父——钱学森,主导火箭、导弹、航天器研制。他是一个战略科学家,在回国前就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导弹专家,他提出了中国火箭导弹技术发展的整体方案,除了导弹方面,他在“两弹结合”,航天领域,都有开创性贡献。他被誉为“导弹之父”“火箭之父”是我国名副其实的航天技术发展领军人物。

8.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他解决了导弹在研制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关键性问题。他是我国洲际导弹之父,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航天事业离不开运载火箭,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

9.固体导弹专家——黄纬禄,火箭技术专家,潜地导弹总设计师,固体战略导弹奠基人。有了核武器,有了导弹技术,如果发射的更精准呢?这就需要战略空间制高点,人造地球卫星技术。

10.卫星之父——孙家栋。他是我国卫星技术总负责人,第一代和第二代北斗系统总设计师,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11.空间技术开拓者——钱骥,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号)、返回式卫星设计总负责人。

12.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他主要贡献是在卫星控制方面,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卫星姿态系统等。他提出三轴稳定姿大大提高了卫星发射和回收的成功率。

13.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火箭技术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专家,使我国卫星返回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也为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基础。

14.空间系统专家——陈芳允,他主要贡献无线电和测绘系统方面,是我国卫星测量、测控、通信系统奠基人。无论是核武器、火箭、导弹、卫星都离不开这些材料专家、测控专家、发动机技术……。他们属于国防技术有特殊贡献的人。

15.近代力学奠基人——郭永怀,被钱学森邀请回国,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弟子。涉及领域颇多,原子弹、氢弹爆轰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都有卓越贡献。他几乎是一个全能专家。

16.火箭发动机专家——任新民,他是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研制氢氧发动机。他还是我国卫星通信和卫星发射的总设计师。多次主导通信卫星、气象卫星、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任务。

17.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他在激光技术,遥感技术,雷射技术,卫星、导弹跟踪系统都有突出贡献。为导弹的精确制导,卫星的精准定位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18.航天材料学专家——姚桐斌,特殊材料和火箭焊接工艺专家,材料技术是我国目前的短板,这与姚桐斌过早去世不无关系。

19.动力气象学创始人——赵九章,他是一个全才人物,在气象动力,大气科学,人造卫星,空间物理,返回式卫星……都有开创性贡献。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者。

20.材料专家——吴自良,物理冶金专家,在合金钢系统有开创性贡献。他解决了“甲种分离膜”,提炼浓缩铀的核心元件,这也是原子弹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

21.材料与工程学专家——陈能宽,材料科学专家,金属物理学家,对核武器所用的材料具有突出贡献。简而言之,就是研制核武器爆破材料的,他在爆轰物理、两弹攻关、冷态核爆、强激光研究中都有突出贡献。

22.默默无闻大师——彭桓武,他长期进行理论研究,在原子弹,氢弹,反应堆、临界安全等取得重大突破。一个关键性的难题钢锭快速加热工艺被他突破,进而推进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战略核武器理论研究。

23.粒子物理学家——周光召,在原子弹,氢弹,量子立场等理论领域重大突破。他被公认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更是需要英雄精神的时代。他们就是时代英雄,他们就是中华脊梁。国士无双,他们永远将被共和国所铭记!

三、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和精神?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中国核地质标本陈列馆里,一块灰黄相间的矿石依然保持着67年前的锋芒,当工作人员手持先进的伽马仪慢慢瞄向它,伽马仪顿时发出“嘎嘎”的声音。

1954年,这块产自广西的铀矿石见证了“两弹一星”事业的发轫,面对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甚至扬言要用原子弹封杀中国,我国领导人意识到,必须拥有核武器,制造自己的核盾牌,才能增强国防实力,保卫祖国和平。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讨论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也就是在这天,一个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确定下来。

施展科学救国抱负

当开展两弹一星事业成为国家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当初怀着科学救国梦想远渡重洋的科学家纷纷回到祖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为了回国,钱学森隐忍负重5年,历尽波折,最终于1955年踏上回国的旅途。他曾满怀深情地说: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钱学森的归来让中国两弹一星研究进程显著提速。

早一步归国的钱学森曾数次写信给同门师弟郭永怀:快来快来,我们拼命地欢迎你!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后来回忆,因为知道已被美国多方关注,于是在回国前的一次同事聚会中,当着大家的面,郭永怀将十多年来积累的未发表书稿,统统扔进篝火付之一炬。1956年9月底,郭永怀携全家动身归国。

1948年,钱三强放弃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的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战乱中的祖国。

据统计,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近20位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从国外归来的。

本土培养、成长的两弹一星参与者身上,同样闪烁着科学救国的光辉。

人称土专家一号的于敏先生成长于旧中国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兵荒马乱,流离失所。幼年的他常与大他三岁的姐姐藏在炕沿下,躲避呼啸而来的枪弹。一年夏天,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于敏,就险些遭到横冲直撞的日军吉普车碾压。难以抚平的童年屈辱,激发了少年于敏的民族自尊心,化为他此后一生科学救国的精神动力,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两弹一星事业是辉煌的,又是神秘的。它的神秘需要用无私的精神支撑,用奉献的精神坚守。

1961年4月的一天,在北京的一间部长办公室里,世界知名物理学家王淦昌面对一份特殊工作。他被告知,这是一项政治任务,一旦加入就必须断绝一切海外联系,并且要做好隐姓埋名一辈子的准备。

此时的王淦昌已年过半百,突然间让他放弃得心应手的物理学基础研究,从事核弹研制的全新事业,面对人生和事业的这次重大抉择,王淦昌稍微沉思了片刻,就铿锵有力地说,愿以身许国!

1963年,后被称为中国核司令的程开甲在学术界突然消失,从此踏入了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潜心开始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当程开甲重回北京定居,他在茫茫戈壁已经工作生活了20多年,参与主持决策了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

在一次次从零开始的艰难抉择面前,人称奇女子的王承书用3个“我愿意”肩负起了国家的重托——她告别丈夫与孩子,年过半百改行研制原子弹的核心燃料高浓铀,用一台已经锈迹斑斑的手摇计算机,计算出海量的数据。

除了这些著名科学家,还有成千上万与他们共同奋斗的普通建设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怀着舍家为国的共同心愿,把热血和汗水洒在茫茫戈壁上,洒在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道路上。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两弹一星的事业中,有太多人的奉献和牺牲。他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成就了两弹一星伟业,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

何 亮

四、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蔡伦造纸

  从小蔡伦就到皇宫里去当太监,担任职位较低的职务——小黄门,后来得到汉和帝的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

  他还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各种器械,因而经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蔡伦看到当时大家写字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太贵,丝绵纸不可能大量生产,而且都存在缺点。于是,他就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一段时间,然后捣烂成浆状物,再经过蒸煮,最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不仅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由他监制的纸被人们称为“蔡侯纸”。

版权所有 ©2021 服装贸易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523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