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服装如何继承和发展?
在历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我国的传统工艺也正在面临振兴.社会的发展需要情感的满足和匠心的回归.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深入挖掘我国传统工艺文化,充分吸取民族资源和民族智慧,建立有我国特色技术理论体系,给予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式服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
中式服装是中国国家形象的直面代表。不同于西装外套的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中式服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中正足以有敬也,中式服装足以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我们正统,我们端庄,我们大气,我们器宇轩昂。
中式服装除了端正的版型之外往往还会点缀一些中国元素,以中式女装为例,会加上古典盘扣,俏皮小立领,还会有祥云牡丹等寓意吉祥富贵的图案,也中国人民祝愿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的表达!
中式服饰-长袍
满族男、女俊以长袍为主要服装,也称“旗服”,满语则为“衣介”,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所穿的衣袍。长袍腰身平直而修长,比汉服略窄,圆领或元宝领,右大襟,长可掩足,通常在下摆开叉,窄袖或马蹄袖口,袖子平时挽起,要暖手或对长辈、尊者行礼致敬时反起向下。
这种长袍的领口、前襟、侧叉至袖口均镶有不同花边。清初时期,镶边款式较为简洁清秀,后来层数逐渐增加,变得宽大而繁复,优势甚至盖过一半的衣布。除了镶边做装饰外,高官富商的冬季旗服更会以紫貂、玄狐等贵重毛皮做装饰点缀。民国以后成为“国服”的旗袍,便是由此旗服长袍演变而来。
男子长袍,如长衫,大襟、侧开叉、企领或圆领、长袖。大多风格素净,色调淡雅。明清科举时期以“青衿”借代秀才。长袍分为单、夹、棉及皮等。不同季节穿不同质地。镶边款式平实,不及女装镶边华丽。清初,男装长袍长至脚位,也曾短至及膝。后又长至脚踝:而衫形于清朝中期也曾流行宽松,袖口更阔至尺余。
民国时期,长袍为秋冬服,用绸缎、毛料、棉等较厚的布料。有黑、灰、青、褐及紫等颜色,内有夹棉絮,或衬裘里以作保暖。
春夏服则为长衫,用绸、麻等轻薄布料缝制,主要有月白色、灰色及黑色,也有如青色、深蓝色及褐色等较素的颜色。暗花或净色,暗花纹样除了一向有中国特色的重复图案外,开始有几何图样如西洋图案的格子、菱形及条纹等。
民国时的袍服制式为企领、窄袖、大襟,下长至过膝,左右侧脚开衩,由领口至大襟共有六排纽,而企领高约4至7厘米,身长110至140厘米,袖长约120至190。
(图七八为荣之菁客户定制夹棉长袍)
新中式服装的意义
新中式服装的意义是传扬中国文化,让传统艺术在现今时代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探寻我国服装设计的本乡意识之初,逐渐诞生出新一代规划和消费市场孕育出婉转俊美的新中式风格。新中式风格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我国传统风格文化在目前背景下的演绎;一是对我国当代文化深入认识基础上的现代设计。
新中式服装的特点
新中式服装不是单纯的图案叠加,而是通过对传统文明的了解,将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机相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工作,让传统艺术在现今时代得到充分的展现。
中国风藏在细腻的笔触中,藏在锋芒的针尖上,藏在美轮美奂的图案中,东方神韵,皆由此起。盘扣设计也是中国古典服饰中较为经典的元素,在新中式风格中被广泛地运用。天然的盘扣设计不露声色的内外兼修,与上衣同色藏匿于门襟之中,营造简易古典的中式风格。
新中式服装的意义是:在于让人们树立自豪感。新中式的力量,在于其本身就承载着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积淀。当这些蕴含巨大力量的传统元素与现代的审美进行碰撞时,就轻而易举凸显了着装者的醒目与独特。
新中式服装依然保有传统中式的服饰特点,但是在功能性上会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日常穿着,可以满足人们在生活中不同场合和角色改变的需求。
新中式服装风格最大的特点
是推陈出新,新中式服饰风格是在传统中式服饰风格中演变过来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新中式风格不管有多新,一定不能丢掉它的基调,会保留传统中式服装里最精华的,最具代表性的一些特征。
随着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服饰的版型结构,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这些改变首先是要在保留传统美学的前提下,然后就是会考虑更多在服饰功能性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