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物

导致服装行业产能过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2-02-19 来源:otovc.com

进入2019后,服装行业深刻的感到服装市场的萧条,产能过剩是导致市场不景气的一大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在未来8—12年里边,光库存就够中国服装销售了。而产能严重过剩,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濒临淘汰,先是运动品牌(福建晋江首当其冲),再是男装、女装,就连一直备受宠爱的快时尚品牌,在17年开始业绩也是集体下滑。

投资过度、需求不足、技术进步、外部冲击(如金融危机)等等。如盲目投资、产业集中度低、价格扭曲、地方依靠投资的政策。造成中国服装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有几点:

首先,在宏观层面,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保持着高速增长,投资是拉动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2003-2018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流向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年均投资增速分别为25%和24%。大量投资涌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纺织、金属、造纸等基本产业,使得这些行业的产能快速增加;而金融危机后市场需求低迷,但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速,最终导致过度投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中国投资驱动增长模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制定和实施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政策,包括五年规划、产业战略以及相关的财政、金融、贸易政策等。这些政策刺激了在某些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显著影响的重点行业的投资。地方政府也有很强的扩大投资的积极性,即使是面临产能过剩和过度投资的问题。

其次,在产业层面,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强化了市场信心,促使国企和私企均将扩大资本投资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但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征,加大了市场协调的难度。此外,中国企业倾向于投资竞争激烈的“新兴”产业,这也导致了过度投资。因此,地方政府的支持扭曲了企业投资行为。国有企业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主导地位同样导致了产能过度扩张。中国国企不仅承担了经济职能,还承担着政治职能,包括稳定就业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此国企通常能获得补贴或信贷支持,扩张投资的资金成本很低。

再次,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为稳增长实施了大规模刺激计划,形成了大量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集中在交通和电力行业)。这进一步刺激了钢铁、水泥、金属等上游产业的快速复苏和扩张。除财政刺激外,政府还采取了信贷扩张和降息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随后,政府还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促进钢铁、船舶工业、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石化、汽车、电子信息、物流等十大关键产业的增长和就业。该规划推出了多项配套政策,包括政府基金、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等。这些刺激政策对于中国经济企稳回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毫无疑问也加剧了产能过剩。

面对过剩的经济,有专家从资本角度认为只有两条出路:第一条就是“走出去”,把过剩的产能带到亚非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第二条就是“并购和整合”。但是也不能从根源上解决中国服装的产能过剩。

“渠道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消费者主导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转变营销策略和方法。

企业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个库存问题,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

第一,进行预售。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想解决库存问题,,就可以在产品大量生产之前,可以在官网、移动商城等渠道上进行下单。亦或者在设计师创作的时候,可以让消费者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来,哪怕一个logo、一个字母,通过社交平台,收集消费者的想法,把他们的想法变成产品,这样的营销策略转变让你的库存几乎为零。

第二,会员大数据营销。首先,收集数据。通过移动商城、官网、传统电商等渠道收集客户信息;其次,分析数据。将数据传至后台系统,进行顾客行为轨迹分析,生成全维度报表。问企业,你们了解消费者吗?消费者的身材、肤色、脸型、爱好、职业,他们浏览过的商品,收藏了哪些,又购买了哪些?哪个区域的消费者更加活跃,关注度更高等等,这些细而全的数据,企业都具备了吗?没有数据,谈何营销?然后,利用数据。导购通过互联网工具主动与会员进行互动,例如数据显示某位会员收藏了某产品,向他发送优惠券。最后,数据营销。通过对会员喜好的分析,准确掌握消费者需求,策划微信创意营销活动,激发会员的购买欲望,提高销售,从而降低库存风险。

企业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每一位会员进行搭配推荐,新品与尾货进行组合推荐,包括现在很流行的微分销模式,都是解决库存的有效方法。

互联网时代,传统服装企业可以有多种玩法去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核心是解决产品的质量及性价比问题,要改变国人对“made in china”的仿货印象,在自己的国土上消费,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版权所有:成都黄安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21 服装贸易网 备案号:蜀ICP备2021014069号-13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