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清宫剧里的古装戏都衣着华丽唯美,真实的古代百姓衣着到底如何?
前几年清宫戏特别火,甚至出现过满屏都是清宫戏的现象。
从二十年前的《还珠格格》到十年前的《宫锁心玉》、《宫锁珠帘》,六年前的《步步惊心》、《甄嬛传》以及去年大火的《如懿传》、《延禧攻略》,可以说每一年都有爆款,并且无论哪一个电视剧的服装都很精致,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有对应的服饰,对应的住所和工作,似乎清朝的宫廷生活就是这样的。
明朝也是如此,《女医明妃传》等优质电视剧的服装同样精致华美,皇宫中的王子公主皇后嫔妃时刻都能上演时装秀。皇室一族的衣服首饰如此华美,明清两代的普通人都穿什么呢?
明朝的江山是从蒙古族手中打下来的,因此他们有一项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恢复汉族衣冠礼仪,最终明朝的服饰“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并且明朝皇室姓朱,因此“朱”为正色。又因为《论语》中说 “恶紫之夺朱也”,因此从南北朝开始的紫色官府被抛弃不用。明朝官府上最有特色的就是衣服前襟上的“补子”,这个可以代表文武以及品级。总的来说文官用飞禽五官用走兽,各分九等。
明朝的普通百姓穿什么衣服呢?首先要服从政府规定,衣服上不准有蟒龙、飞鱼图案,还不许穿黑色、黄色和紫色的衣服,因此很多农夫的衣服都是褐色的。并且在明朝前期庶民不可以佩戴金饰。金子无论在何时都是贵重物品,明朝的很多庶民并没有购买金饰的能力。但是有购买能力的商人就比较惨了,他们口袋中有钱,却只能看别人穿金戴银。除此之外,明朝农夫的衣服可以用绸、纱、绢、布来做,但是商人则只能用绢、布做衣服,好一点的绸、纱他们不可以穿。并且商人不可以穿貂皮大衣。
明朝初年百姓崇尚简朴,这也与当时的国民经济有关,百废待兴的时候明朝政府不可能提倡奢侈浪费。当时不要说寻常百姓,就是郡守家都只是“夫人倶衣青布衣,首无金饰”。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说明朝初年“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的服装发型也开始变着花的翻新。万历年间的进士顾起元就说南京的衣服首饰“在三十年前,犹十佘年一变。迩年以来,不及二三岁,而首髻之大小高低,衣块之宽狭修短,花钿之样式,渲染之颜色,鬓发之饰,履綦之丁,无不变易。”
明朝的妇女通常穿长裙、外传比甲,脚穿花鞋,平髻宽衫。穿“比甲”的人多是奴婢以及仕宦妻女,我们现在的马甲就是由它转变而来的。明代女子的鞋袜也与现代不同,《闲情偶寄》中说“男子所着之履,俗名为鞋,女子亦名为鞋。男子饰足之衣,俗名为袜,女子独易其名曰“褶”,其实褶即袜也”。这段文字表明在明朝就有鞋袜的称呼,但是明代的女子因为缠足的原因很少穿袜,他们喜欢穿高底鞋,这个理由与现在女子穿高跟鞋是一样的。穿上高跟鞋“脚变小了,个字变高了”。 尖足凤头高底鞋在当时受到热捧。但是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女子不缠足,并且流行穿木屐。
清朝男子的服饰大家都比较熟悉,满清入关后男子必须改易衣冠,他们脑后多出一根长辫,衣服主要是长袍和马褂,马褂还是满清的四种制服之一,有单、夹、棉几种不同做法,一般采用石青、绀色、黑色等较素的颜色,通常不用亮纱原料。
清朝入关后并没有要求女子也穿满族服饰,因此清朝初年女子的服装与明朝差距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汉族的服装逐渐融合,尤其是满族的衣服,即便清朝统治者明令禁止满族女子穿汉族服饰,但是晚明江南服饰还是传入宫廷并且深受喜爱,因此满族的服饰上汉元素越来越多。
旗袍在清代绝对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不仅男女老幼都可以穿,并且一年四季都可以穿,因为旗袍按照薄厚有单、夹、皮、棉四种分类。满族入关之前的旗袍并没有多少修饰,与汉族融合之后旗袍的袖边、领口、衣襟等处出现花边,增添美感。
最后说一下清朝女子的发型。满族女子的发型我们都很熟悉,所有清宫剧中后宫妃子和格格的发型都是对历史的还原,只是清朝初期和中后期有些差别。清朝初期的满族女子多为“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把儿头”。
这种发型用钿子为饰,钿子以铁丝为骨,也有用藤丝的,外面裱以黑纱,上面饰有翠翟。这样做已经很漂亮了,但是爱美之心永无止境的清朝女子想在头上戴更多的珠钗翠环,于是旗头越来越高,后来出现了“牌楼式”的固定装饰。简单来说,去年大火的《延禧攻略》是清朝前期的发型,老版《还珠格格》是清朝后期的发型。汉族女子在清朝中期也开始模范满族女子的发型发饰,可见民族融合的强大力量。
答疑人:今日头条历史年度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