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果心理咨询海淀区有吗?
一、坚果心理咨询海淀区有吗?
是的,海淀区有坚果心理咨询机构。坚果心理咨询是一家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个人心理咨询、婚姻家庭咨询、青少年心理咨询等服务。
他们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专业资质齐全的心理咨询师团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
无论您面临的是情绪困扰、人际关系问题还是其他心理压力,坚果心理咨询都能够为您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支持。您可以通过电话、在线咨询或者预约面对面咨询的方式与他们取得联系。
二、网络心理问题有哪些?
网络心理问题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
网络成瘾:由于网络提供了许多有趣刺激的体验、游戏和社交娱乐,使得人们可能过度依赖互联网,并出现因长时间使用网络导致的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如果过度上瘾,还可能引发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社交退缩等问题。
网络欺凌:现代社会网络中充满了暴力、不当言论和威胁等信息,存在网络欺凌的情况。有时网络欺凌并不是直接冲击,而是通过暴露个人隐私或人身攻击,导致被欺辱者情绪压抑、自尊心受挫等问题。
网络认知失调:由于网络充斥着大量碎片化信息,当大量无关信息和社交媒体的他人生活影响个人的思考和生活方式时,导致人们出现短时注意力不集中和痴迷于无关事物,难以取得正面的结果。
网络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不统一:网络上存在很多不真实的内容,个人可能会被趋势压力或虚拟中与现实不符的比赛、节日等内容冲昏头脑。
社交障碍:沉迷网络的人往往会忽略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导致社交障碍。在长期的沉迷中,这些人可能会变得更加孤独和抑郁,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交障碍。
三、研究网络心理的目的?
描述心理事实
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这涉及到大至对整个心理现象、小至对某一具体心理现象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
揭示心理规律
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而应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现象的说明,即揭示某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
一方面,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相互联系,以及表现出的特性和作用等。另一方面是研究心理现象所赖以发生和表现的机制。
它包括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两个层面上的研究。前者研究心理现象所涉及到的心理结构组成成分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后者研究心理现象背后所涉及到的生理或生化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
指导实践应用
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控制和调节人的心理。例如,可以根据智力、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各种心理现象表现的情况,研制各种测试量表,藉以了解人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因材施教和人职匹配提供依据。
四、网络心理包括哪些内容?
从广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是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如工程心理学对虚拟现实商店的界面的研究;又如人类工效学对群件的研究。再如,社会心理学对虚拟社区的研究。
狭义的网络心理学则指的是,以网络为代表的自组织性、非线性的观点对于心理学的深刻影响。如PDP观念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又如社会网络分析观点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可以说,从狭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将与以往基于原子时代的心理学有着本质区别。以往的原子时代的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即是将人与计算机进行类比的认知心理学。然而,人类的行为模式更多的呈现一种自组织性与非线性。因此,网络心理学的兴起乃题中应有之义。它将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更好的发展。
五、网络心理的特征有哪些?
网络心理从特征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中介性。在非网络环境下,人直接与自然或社会发生联系,自然或社会对人的心理的作用和影响也是直接的。
二是虚拟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的监督与自律程度发生变化,进而对心理的影响也悄然发展改变。
三是心理情绪的弥散性。网络心理现象一般产生于在线状况,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有可能持续下去,把这种心境带到非在线状况,对非在线状况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六、网络心理四大特征?
网络综合症的四个心理表现
1、认知能力弱化。人的认知实际上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属性的反应,电脑游戏成瘾者由于长期依赖视觉形象思维,导致逻辑思维的能力弱化;由于沉溺于电脑游戏,缺乏对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机,对实现生活产生疏远感,对学习材料和现实生活的感知记忆的心理导致以感知、记忆为核心的观察能力减退。
2、注意的心理品质发生障碍。电脑游戏成瘾者对电脑游戏的迷恋实际上是发生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其心理活动的畸形指向的集中,也是其童年幻想的表现形式。这种在心理活动的畸形指向和集中意味着游戏成瘾者的注意的转移品质出现障碍,难以控制对玩电脑游戏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难以转移到从事其他活动上。
3、情绪消极。青少年电脑游戏成瘾者在游戏在中可以得到各种成功的体验,如一位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者说,在攻略游戏中占领、武官去捉住,砍死强盗感到十分振奋,而回到现实生活中自己什么也不是,面对压力感到十分痛苦。
4、个性发生变异。通过对电脑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及其老师和家长的调查访问,沉溺于电脑游戏的学生个性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变得内向,孤僻,软弱,自卑,消沉,懦弱。同时玩电脑游戏的经济花费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导致内疚和自责。此外,电脑游戏成瘾的行为成为行为综合症,也可以引发青少年的品行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前驱阶段,这些精神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我人格的力量发育不良或消弱。
七、如何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
1.正确看待网络
重新树立科学的网络认知,是摆脱网络心理障碍的首要任务。网络本身只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不是逃避现实生活和宣泄情绪的工具。只要我们改变不恰当的上网方式,网络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的。
2.培养兴趣,丰富课余生活
为了避免在网络上消费大量时间,可以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技能,培养更多兴趣爱好,让自己的课余时间安排紧密,降低自己上网的时间。
3.培养自己与人交流的能力和技巧
许多人沉迷网络是因为在网络上可以不用和现实中的人接触,不用考虑现实交往中的重重规范和限制,可以规避现实中的矛盾,这些都与个人缺乏足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有关。因此,多培养自己人际交往的技能,改善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体会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乐趣,可以降低自己网络成瘾的程度。
4.求助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专业的治疗方式,是大学生摆脱网络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通过心理咨询,一方面可以给予大学生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师会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对网络心理障碍的危害,形成原因,过程和治疗措施进行专业准确的分析,帮助大学生们逐步脱离当前的困境,使学生可以重新面对网络生活。
八、网络心理健康调适方法?
1. 建立良好的网络习惯:避免长时间连续上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休息一下,做一些眼保健操,活动一下身体。
2. 选择健康的网络内容:避免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选择对自己有益的网络资源。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上也要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避免因为网络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4. 学会自我调节:当感到压力过大或者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运动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感到网络成瘾或者对网络产生依赖,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6.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不随意接受陌生人的好友请求,避免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
7. 培养其他兴趣爱好:除了上网,还可以尝试其他的兴趣爱好,如阅读、画画、运动等,这样可以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8. 学习和实践网络素养教育: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受到网络欺诈和侵害。
九、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环境和端正网络心理?
我们要端正心态,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网络:
1.消除对网络的神秘感。网络只是一个虚拟空间,我们通过它可以更快更广地去了解身边这个现实的世界。它并不神秘,它是为现实世界服务的,网络并不能代替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
2.一定要上健康有益的网站,不受那些非法信息的危害。网络可以让我们更快地学习更多的有用知识,同时也会让我们接触很多不健康的东西。这个时候需要很好地分辨是非,对那些宣传暴力、黄色、不健康的信息一概回避,不受它的影响。如果我们被这些信息影响,那么网络就不能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而会毁掉我们的美好人生。
3.玩网络游戏一定要有度。玩一玩游戏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个只是你解除压力的一种方式。自暴自弃,觉得玩游戏的时候,自己可以放开手脚努力争取成功,在游戏里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只有在游戏里才能找到成就感。这种感觉其实是一种错觉。如果你放任自己在网络游戏中这样虚度人生,你在现实世界会更失败。如果我们反过来,把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会取得很大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都得到尊重和认可。
十、网络犯罪的心理特征包括?
(1)好奇心和表达欲是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好奇心是人的天性,计算机和网络提供了一个满足人们好奇心的理想空间。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有些网络只允许合法用户使用,非法用户则通过密码拒绝访问。黑客是非法用户。面对未知的数据,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破解密码或输入电脑病毒。每个人平时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有些暗坑作案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电脑技术。
(2)青少年对法制的无知和严重缺乏守法习惯,使其犯罪心理更容易形成。毋庸讳言,我国立法和执法水平落后,计算机犯罪立法滞后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是事实。我国首例计算机网络犯罪发现于1993年,而《刑法》所列的计算机犯罪罪名是在1997年。我国的网警队伍刚刚建立,队伍建设和职能发挥要循序渐进。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的局面,无疑助长了网络犯罪分子犯罪心理的形成。
(3)行为人的年龄和生理特征。罪犯的年龄都在19到3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电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必然会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接受的速度也会很快。家长在学习和接受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速度上明显处于劣势。另外,很多家长本身对学习计算机网络没有兴趣,或者根本不了解网络知识,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在这种特殊的国情、社会形势和家庭氛围下,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使用也是在没有家庭监管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而且19-30岁的人,基本脱离了家人的教育和约束,行为完全由自己掌控。此外,网络使用的便利性和他们法律意识的淡薄,成为他们从“人前道貌岸然”变成“网络恶人”的导火索。
(4)计算机网络犯罪分子的心理特点是几乎没有罪恶感。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一切行动都在一个极其隐蔽的个人环境中进行。同时,国内很多网络在建网初期很少考虑安全防范措施。网络投入使用后,网络系统管理人员的水平不能及时提高,这就给了黑客入侵的机会。黑客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电话线和一个调制解调器就可以远距离作案。而且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几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现有的科技手段也不容易查出黑客的行踪。这些都使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人失去了罪恶感,助长了他们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