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物

公墓的赏析?

时间:2024-08-08 来源:otovc.com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有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现代派”的文学流派,这就是以《现代》杂志为阵地的一批作家,主要有施蛰存、苏汶、杜衡、戴望舒、穆时英、刘呐鸥等。他们的创作有诗,有小说。现代派的诗,已有李金发开其先河, 人们虽对之有许多批评,但已见怪不怪。现代派的小说,却是30年代新冒出来的一枝奇异的花。在传统色彩浓重的中国土地上,对这类小说,许多人看着不顺眼,觉得它怪异非常。特别是强调文艺为革命服务的“左翼”文艺界,对之更是嫌憎。于是便有了各种批评。穆时英的这篇《<公墓> 自序》,就是回答这种批评的;或者说,是为了避免一些人的误解,而对《公墓》中的作品加以说明的。

穆时英《自序》中很大一部分文字,是自我剖白。主要针对的是有人批评他的小说与“社会隔绝”。所以穆时英回答说,他是“忠实于自己,也忠实于人家的人”;他写的仍是现实生活, 只不过在“技巧”上是一种新的“试验”。这就是这篇《自序》的基本宗旨。

客观地来看,穆时英所讲基本上符合实际。有的评论者说,穆时英等人的小说,是“新心理现实主义”。这就是说,他们的小说是以写人的心理(或说是潜意识)为基础的。但他们这种写心理,与现实主义作家的“心理描写”不同。现实主义作家的“心理描写”,基本上是理性化、条理化的,应该归为理念的一类。穆时英等人写心理,多是放射性的,非理念的。从外部特征来看,这二者是“技巧”的不同;从精神实质来看,二者之不同在于一写理念、一写意识。但穆时英等人的写法,并不必然地与“社会隔绝”,因为潜意识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若真的与“社会隔绝”,恐怕连潜意识也写不出来了。

诚如穆时英在《自序》中所说,处在同一境况下的人们的心态和表现并不完全一样;每一个人都在品尝着“生活的苦味”,都有自己的寂寞。这也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那么,文艺作品写流着血呼啸着的反抗斗争,是反映现实;写人们的寂寞和失落之感,也是反映现实。怎好说穆时英等人的现代派小说是与“社会隔绝”的呢?

在事实上,穆时英的小说也没有与“社会隔绝”,而只是不像一些作家的作品那么理念化就是了。就是那篇被作者自己称为“只是一种技巧上的试验和锻炼”的《上海的狐步舞》,也并没有与“社会隔绝”。它写了“地狱上面的天堂”上海夜生活的几个片断。如凶杀、偷情、工地死人事故、野鸡拉客等等。发生在同一夜幕下的这些事物,的确很平常,平常到了无声无息,至多可以听到一声叹息,然而,这里面仍然有着现实人生的血和泪!怎好说它与世隔绝呢?

对待文艺需要有博大的胸怀,要能容得下各种流派。在文艺上,偏见比无知更有害

版权所有 ©2021 服装贸易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523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