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的由来?
源出弘农
董姓,是中国古老姓氏之一。汉、唐时代的弘农郡(即今天陕西华阴县东南一带),已有董姓族群聚居。
两晋年间,随着中原仕民的逐渐迁徙,中原文化逐渐向东南沿海地区传播,古称“蛮荒”的闽粤地区得以逐渐开发。汉文化和越文化逐渐同化、融合,得以新的发展。南迁的中原董姓,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为开发南方作出了贡献。
后晋入潮
随着闽江流域经济的繁荣和闽南晋江流域的初步开发,闽中、闽南、粤东的联系日渐密切。东晋后期,始有迁居闽中、闽南的董姓仕民进入粤东,选址、定居于澄海南峙山北麓一带,依山傍海,创祖开基,逐渐形成村落。遂以姓名村,称“董坑”。
唐贞观(627—650)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至唐代中期,南方沿海出现了很多商贸兴旺的集市。
商贾云集
地处大南山北麓的峡山,商业日趋繁盛。各种南方特产,由陆路、水路货运至潮汕乃至国内各地。时有世居海隅的澄海董姓,颇具商业意识,不愿老死蓬蒿,始迁至峡山、和平一带,开基创祖,蔚成大族。
一千多年来,潮阳董姓柯枝蔓延,桐叶繁茂。据统计,潮阳现有董姓约10000人,分布于棉城、峡山、贵屿、司马浦、和平、西胪、仙城、谷饶等地。汕头市区约1500人。揭阳、揭东约3000人。蕃衍内地各地约5000人,旅居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约5000人。
人文荟萃
明世宗嘉靖42年(1563年),王室诏谕澄海设立县治,时嘉靖帝曾题赐“澄海初开”。当时,董姓人家已先后从南峙山麓迁居至平原地带,散居各乡、村、镇。随着澄海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董姓或从工,或从商,或从农,或入仕途,舟车船楫,繁衍众多,蔚成族系。
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的澄海,自古人文荟萃,文化、艺术事业昌盛,文化人才辈出,成果累累。潮汕董姓的发源地———南峙山麓,更是潮汕文化渊源较早的地域之一。至今,澄海有董姓约10000人,分布25个镇(街道)百余个管理区(居委会)。其中,尤以城区、莲上、莲下、上华及东里、樟林等处人数为众。
作为潮汕早期入潮之一的董姓,得中原文化、潮汕文化之神韵,出现了颇多活跃在民间的艺人、人才及传人、世家。
1957年,澄海籍的著名潮汕大锣鼓演奏家董峻,随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首都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董峻演奏了《抛网捕鱼》、《画眉跳架》等著名潮汕锣鼓曲目,把古老的潮汕文化艺术推向世界,褒赞如潮,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潮汕文化获得了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