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民制作服装的材质经历的几种变化分别是哪些?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 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深衣”式。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织织物。汉代,丝、麻纤维的纺绩、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很发达,染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 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作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 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明代主要以棉布为主。 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式,体力劳动者则穿短袄长裤。 近代,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可供制做服装的织物品种和数量增加,促进了服装生产。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吸收西方服式特点的中山服、学生服等开始出现。1950年以后,中山服几乎已成为全国普遍流行的服装,袍褂几近消失。随着大量优质面料的出现,服装款式也有发展。现代服装设计已成为工艺美术的一个分支,而服装生产已经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新型服装材料的前言
服装材料是人类文明最早的成果之一。数千年来,它记录和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服装材料的发现、发明和创新,为人类灿烂的服饰和文化奠定了基础并引领方向。
在商品经济的概念下,服装是超越使用价值而体现交换价值及其增值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之一。因此,在服装材料上也充分体现人类文化和观念,并且通过流行的变化,体现出人们对富裕、休闲、舒适、审美、艺术等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不断追求。服装消费的发展,把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科技水平和劳动力有效地整合为一个系统,使之形成一个具有极大经济活力的产业链,在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份额。
随着目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进入了“后配额时代”,我们所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市场和世界级的竞争。但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再是仅仅体现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规模的优势,而在于充分体现对文化内涵的表达,对科技成果的运用,对时尚潮流的把握,对环保理念的体现及对市场规则的熟知与掌握。
本着普及、推广服装材料科学与文化,为纺织、服装企业的实际工作和院校的专业教学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和知识,为我国真正成为“衣被天下”的纺织、服装强国做出贡献的初衷,我们编写了这套《新编服装材料丛书》。作为本套丛书的第四分册《新型服装材料》,主要介绍了新型服装材料的发展概况和各种新型服装材料的特点、用途,材料创新的方法与思路,以及时尚面料实际应用的实例。本书内容侧重于服装材料的研究成果、开发思路、发展展望以及新材料的应用与推广,对面料设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人员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本书由马大力、冯科伟、崔善子共同编写完成。具体分工是:第1章部分内容,第4章至第8章由马大力编写;第1章至第3章部分内容,第5章、第7章部分内容由冯科伟编写;第2章、第3章部分内容由崔善子编写。
本书由马大力担任主编,并负责修改、统稿、定稿。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