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历史?
桂林城市发展历史是这样的:
1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在岭南置三郡后,桂林属桂林郡所辖的范围。当时,桂林郡设置地点在治布山,也就是今天的贵县境内。
2 秦末汉初,桂林属于南越国。在汉武帝元鼎六年(111),设置始安县,始安县地址处在荆州的零陵,桂林属于始安县的管辖范围之内。
3 三国时代,桂林属吴国,孙皓甘露元年(265),从零陵郡南境划分,增置始安、熙平、荔浦等县。桂林就是始安县的所在地,属于始安郡管辖范围之内。这样,桂林就开始了成为郡的行政中心。
4 西晋、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沿袭三国时代的区域制,桂林仍称始安县的郡县管辖范围之内。
5 在南朝时候,“南齐复曰始安郡,梁大同六年始于郡置桂州”。这样,桂林从此从始安县改为桂州,也就是桂林称桂的开始。同时,桂林从县治的所在地,也上升为州治的所在地。州,就相当于现在的省。
6 隋场帝大业元年(605)将桂州复置为始安郡,隶杨州。始安郡就在今天的桂林。
7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又把始安县改名为桂州,其治地的县名进行更改,“汉始安县,……贞观八年改县曰临桂。”
这也就是说,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临桂县的治地就是今天的桂林。之后,唐朝在广西境内设置三个都督府,分别为誉州都督府、桂州都督府、容州都督府。桂州都督府治临桂县,即今桂林市。
在唐朝时候,中央朝廷把岭南划分为岭南东道与岭南西道,岭南东道就是今天的广东,岭南西路就是今天的广西。桂林从唐朝开始,就是广西的政治中心,是广西的治地,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清末。
五代十国,今桂林地先属楚,后属南汉,其行政区域仍沿袭唐制,临桂县为桂州治所,州治县治亦在今桂林境。可见,桂林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宋朝时候,桂林市叫做桂州,乃是宋朝广南西路经略司驻地,广南西路就是今天的广西。可以看到,宋朝时候桂林是广西政治、文化的中心城市。
唐宋时候,灵渠与湘桂走廊的存在,再加上桂林是“岭南西路”与“广南西路”政治与文化中心所在地的位置,推动桂林的商业很繁荣,也使得桂林成为当时广西城乡经济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湘桂走廊开始从湖南永州到广西桂林的湘江、漓江的河谷地带。由于灵渠的开通,使得桂林所处在的湘桂走廊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之地。
由于桂林处在湘桂走廊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与相对稳定,也吸引了大批躲避北方战乱中原地区的移民南迁在桂林一带,或者是中原地区商人在桂林投资做生意。如在宋朝时候,桂州(桂林)城市的商业区都集中在清带桥(今阳桥)一带。在这里,“商贾所藏宝物番货”屯积,城市里也建有专门供宾客与商贾栖宿的“桂林馆”。这时候的桂州城,也成为岭南一大都会城市了。
在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之后,封广西桂林王为靖江王,同时在广西建立明朝的地方三司((布政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制度,桂林在广西的治理所在地。在清朝时候,依然沿袭明朝制度,桂林是广西千年老大地位不变。
明清到民国时候,桂林所在地商业繁荣、客商云集,全国许多地方商人都来桂林经商,使桂林成为岭南一个繁华商业都会。
桂林的商业繁华,使古代很多中原地区流放在广西一带的文化墨客或者贬官,都喜欢沿着长江进入湘江抵达灵渠,云游在桂林一带,并且写下了很多歌颂桂林山水的诗歌文章。如汉代时候的司马迁、蔡邕,南朝谢灵运等,唐朝的张九龄、李白、柳宗元、吕温等。
宋朝时候的苏轼、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朱熹等,包括后来验钞的马致远、马好问、郝经等。明朝时候的徐霞客、王夫之、解缙、清代袁枚、杨翰等。由于文人骚客留下的诗篇文章。再加上民国时候新桂系军阀官府所在地是广西,治理“新广西”的政策与海内外宣传,使得“桂林山水甲天下”名扬世界。可以说,桂林是“世界的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