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什么是归化的翻译理论,为什么不适合汉语和西方语言间的翻译?
时间:2024-12-06
来源:otovc.com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
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共同进步 , 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自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 , 在国 内产生影响最大、 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 “功能对等论” 、 “等 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在奈达 40 余本著作和 250 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但自 20 世 纪 90 年代中期之后 , 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因此,应该对 “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 认为这三种关系是 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 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奈达的 《论对等原则》 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 在绝对的对等, 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 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 根据信息的 本质、 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 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即根 据信息的本质, 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 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 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 引起情感反应, 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 ,他希望以此来强调 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 。实际上“功能对 等” 与 “动态对等” 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认为, 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 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 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 而进行交际。例如翻译 white as snow 时, 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 “ 雪 ” 这个字, 却有 “ 霜 ” ( frost) 字, 就可以用 “ 白如霜 ” 来替换。也可用同义比喻如 “ 白如蘑菇 ”white as fungus 来表达,如果都不行,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 very , very white“ 白极了 ” 来表达。原作者期望读者看懂作品, 通常他会表达的只会是一层意思, 而不是几 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