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洞察

中国近代主流文化? 中国近代史的探索论点?

时间:2024-11-06 来源:otovc.com

一、中国近代主流文化?

在西方中世纪以来一直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我国现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国家提倡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无疑是主流文化。但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概念太大,马克思主义文化才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二、中国近代史的探索论点?

其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帝国主义侵华史和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再到现代的列强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始终在外国侵略者面前不屈不挠、英勇斗争;

其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东西方文明碰撞史。从鸦片战争后“夷夏大防”观念的打破到主动接受西方的制度、器物这一过程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三、中国近代国家出路探索的特点?

特点:

(1)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2)道路曲折: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先后都以失败告终

(3)各阶级的探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的特点:

1、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2、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3、道路曲折: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先后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的特点:

1、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2、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3、道路曲折: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先后都以失败告终。

4、各阶级的探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

四、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从总体上讲,近代文化是中西方文化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不成熟性和庞杂性,并兼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具体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多元性。具体表现为新旧并存、中西并存、上层贵族文化与下层世俗文化并存。 2、舶来性。代表近代文化发展趋向的新事物几乎都是舶来的。无论是民主、科学还是器物、制度,都是舶来品。

3、民族性。近代文化的主体、式样都是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尽管在适应、在变异,但它的民族性仍然存在。

4、双重性。也可称为不对称性,统治阶级与一般老百姓在近代文化选择与创造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一致。其实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如此。一部分较为开明先进的人士主张改革、主张引进西方先进事物,但另一部分较为顽固落后的人士则反对西方事务、排斥西方事务。

5、开放性。开放性是近代文化发展的前提,也是它的特点。近代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总体上是处于开放状态上的。

6、大众性与世俗性。近代文化日益大众化,近代国民尤其是城市市民不仅是新事物的吸收物、创造者,更是传播者和扩散者。 世俗性与大众性紧密相联,世俗性是大众性的具体表现。近代市民社会的崛起与繁荣,市民日益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享受性。

7、不成熟性。近代文化无论从样式到范模都是不成熟的,就像一个身若巨人的婴儿,虽然躯干很大,但他的机体各方面都是不成熟的。这种不成熟的成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是外力压迫“他发”的,近代文化的许多要素都是移植的结果。

五、中国近代化探索呈现什么趋势?

①、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和军事技术。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②、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法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③、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可以说是由浅入深 由表面到内心~无论什么时候思想都很重要

六、中国近代化探索有什么意义?

①起步阶段(1840~1895):主要是洋务运动。

②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包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③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近代化进程被打断;解放战争时期,近代化被推入绝境。

④近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年以后)。

启示:

(1) 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2)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

(3)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七、中国近代早期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证明了农民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引导革命胜利;洋务派的官僚仅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绝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而资产阶级自身局限性也不能完成革命任务。几次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

历史给我们的结论是中国的出路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在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首先通过人民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然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历史的选择!

八、中国近代史前期的探索史?

一、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关税主权”,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影响了政治民主化的正常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启迪

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除它的影响任重而道远。

九、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影响?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十、探索文化什么意思?

探索文化: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问题,掌握规律。

版权所有 ©2021 服装贸易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523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