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洞察

人类古时候对未知事物的向往?

时间:2024-09-02 来源:otovc.com

相对应的,古人对天上的事儿好奇心并不比现代人少,可他们的观测工具就差多了。在一些人心里,古人想观测就要难多了,因为他们没有望远镜,也缺乏相对应的知识,所以古代人对天空的认知都是迷信的。

这完全是信口开河。我们现代的天文学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继承的古人,他们只是被时代而局限。他们早在古代时就已经对天上的星空有了一定的了解。汉朝是一个大爆发期,所以今天我们就说汉朝。

汉朝时,有关的记载是非常多的,《史记》里有“天官书”,《汉书》里有“天文志”和“五行志”,《淮南子》中有“天文训”,张衡有“灵宪”。比如在班固的《汉书·五行志下之下》篇中记录了这么一件事:

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这是观测到了太阳黑子!太阳黑子在那个时候被看到并且记录了下来,这让我们现在看来不由得瞠目结舌。那么,那时候主要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他们的天文学理念是什么?他们是怎么观测的呢?

一、关于理念

汉朝时,其天文学理念自成一派,但这些汉代古籍中的天文篇,基本上都秉承了一个跟天文完全没有关系的人创造出来的理念,那就是哲学家、大儒董仲舒的道教思想,天人感应论,也就是天人合一。当然了,这个理论的基础并不是董仲舒的发明,因为在《尚书》中已经有这样的理论。但董仲舒给具体和完善化后,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认为,宇宙是个大包容器,而人存在于这个大包容器中,但人同时也是一个包容器。换句话说,人体的构成和宇宙的构成其实是一样的。所以,人是可以感应到天上所发生的一切的,天也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这就叫天人感应,也叫天人合一。

这个影响太大了,不管是张衡这样的专业天文学家,还是用以史书传世的司马迁和班固,在天文篇中所用的基础理论就是这个。

比如张衡在《灵宪》中认为,宇宙是一个大混沌的鸡蛋,而地球和星星月亮包括太阳同样也是,在宇宙中分化中,混沌元气是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可以称为水,这些水包裹和托着这些鸡蛋,所以星星和月亮能在空中悬浮。

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张衡的说法我们初看时有着一定的迷信思想,毕竟其基础理论带有一定的神学论。可假如我们仔细去想这件事的话,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物质运动演化论,而物质演化就会带来改变,所以宇宙也是会一直发展和变化。这跟现代宇宙演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假如你们把这些所谓的混沌元气换成现代宇宙物质,那就是现代宇宙学。

所以,我们看这些古人的智慧时,真的会被震撼。他们生于遥远的古代,一切靠自己的观测和探索,他们的想法虽然有一些错误和迷信,可是在研究这些事物时,他们的智慧是无限的,也基本上触摸到了事物的本质。

同样,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是同样的理念,他的天文训开篇是这样说的:

道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 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和别的记载都大同小异,这再一次证明了汉朝的天文学基础理念就是这样的。有人可能对这个天地混沌,后来分开有点不意为然,觉得这纯属迷信。可是,现代宇宙形成学上说宇宙来自于一次大爆炸。这个学说从本质上来说,跟天地一片混沌而后又分开形成了日月星辰有什么不同呢?研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总不能在那个时候就让他们说出这样的爆炸论吧?想想那个时代,也就理解了他们的难度和成就。

所以,当时的理念其实来源自董仲舒的哲学理念,而董仲舒的哲学理念带有一定的神学味道,受神学论影响很深。

版权所有 ©2021 服装贸易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523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